十七(1 / 2)

书名:人生续集 作者:为爱沉思 字数:8018

第十七章
回南京半年多了,黄亚萍的精神状态一直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她异常难过,她人虽然到了南京,可她的心,却永久地留在了中国西北的那个小县城,留在了那个叫“高家村”的小村庄。那里,有着她的最爱,她的恋人,他叫高加林。
他因为一纸户口问题,不能陪她来到南京。他残忍地对她提出分手。他们的命运似乎只能分手,可他知道吗?她是多么的不甘心。她不想屈从于命运。
她无数遍地问自己:真的只有分手这条路可走吗?没有别的办法和途径了吗?她为此竭尽全力了吗?她愿意为爱付出牺牲吗?像刘巧珍。答案是没有。她还是藏有私心,她离不开现有的稳定生活,做不到为爱情孤注一掷,奋不顾身。她缺少为爱殉葬的决心。
她在结识刘巧珍之前,她的恋爱观或许是开放和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去了一趟高家村,她的观念动摇了。这个陕北女人对她的震撼太大了,在她面前,她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她有了负罪感。原来,爱,真的可以不求回报,无条件付出。
她很庆幸临走前的高家村之行,让她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感受到什么叫人间大爱,感受到人与人的初衷没有目的,感受到区别于城市的另一种人间冷暖。她在那个小城市里生活过六年,却不如临走前去一趟农村。一场小小的邂逅,让她因此而爱上那些简单而憨厚的农民。
他们的淳朴,并不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全部。他们对人总是那么真诚,没有算计、不趁人之危、坐怀不乱,诚挚待人。高加林身上具有的这些好品质,都是他祖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骨子里没有虚伪一词,无论生活怎么苦,都是笑脸待人。他们不善言辞,只能默默地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这叫担当。
她因为一场意外而喜欢上了陕北民歌,爱上了信天游曲调,他们就拼命地给她传授;他们宁愿放下地里的活,来陪伴她一个陌生人,不计较得失,不索取,而只是把友情看得高于一切。这些,成了她这一辈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她不知道,短短的两天时间,从农民身上学到的这些品德,将会对她未来的人生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她只希望,城市人,应该对农民多一份包容,少一些偏见。这样才不会辜负伟人要打破一个旧时代,建立一个新政权的爱民之心。和谐,团结,友爱,互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她应该是这个时代人们所努力的方向和主旨。
这些凤毛麟角的日常行为,对农民而言,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隅;而对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青年人而言,却足够咀嚼一生。他们这部分人,进入城市才多长时间,还是骑在父辈的肩膀上享受生活的一代,怎么能很快成为城市巨婴,看不见城市以外的生活。
她热爱信天游民谣。这种来自民间的曲调,自由自在,不需要经过官府的审核,千百年来,也就不存在打压。它们在庄稼人的传唱里蔚然成风,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趣味性、娱乐性,把生活的苦,用一种苦中作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承千年。
在中国的这个男性霸权世界里,女性只是一种附庸,是为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辅体。但在陕北这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一角里,女性的话语权却相对地独立一些。这种独立并不是自觉的独立意识,而是在男性霸权挤压下的一种反弹。
这是她同为女性而热爱上陕北民歌的最直接原因。
回南京以后,她不定时地把这些信天游民谣拿出来进行研究,从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里,她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她终于理解了巧珍,理解了加林,理解了黄土高原人善良的本性。那不是傻,那是陕北高原的祖辈赋予她们的良知与灵魂。多情和理智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面。他们可以活得卑微而脆弱,但是,他们对待人的感情却必须诚实而守信,这是祖先赋予他们的魔咒。
她一直跟高加林有着书信联系,做不成恋人,他们也是最要好的朋友。除去大雪封山的那两个月,她都在努力地了解着高加林的一切,包括他的写作进度和思想动向。
这个美丽的南方姑娘,并没有因为回了南京,和与高加林分了手,而减少任何一点对他的思念。相反,她对他的爱越来越强烈了,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她很庆幸她的高家村之行,为她留下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媒介之路。否则,她可能真的将与高加林失之交臂。
回南京后,她顺利地进了省广播电台当上了播音员,并且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佼佼者。她像凌空出现的一匹黑马,成了省电台一颗璀璨耀眼的新星,成为局领导重点培育的对象。但是,这些荣耀和光环丝毫没有为她带来快乐之感。她除了工作,剩余的时间都用在思念高加林上了。
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加林有机会来到南京?他的户口问题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就是那一纸证明,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成了阻挡加林进城的铜墙铁壁,把他们阻隔在了天河两边。他们成了现实生活里的牛郎织女。
在她内心里,这样的制度非常不公平,她却没有足够的理由推翻它。
她为高加林感到委屈。凭什么?就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就把他的一切努力和才华抹杀掉?她不知道这是谁制定的制度?工作调动,非得需要那张居民户口,还全国制度一个样?
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城里人怎么了,不学无术的大有人在,可他们却享受着国家的各种福利待遇。而一个努力上进的农村青年,却要被城市以一纸户口而拒之门外。
愤怒归愤怒,政策上的事,也不是她能撼动的。她只是太思念高加林了,不想因此而失去心爱的人!
她要怎么办?才能让加林摆脱他的农民身份,来到南京。
她一直在为高加林的工作奔走相告,求了很多人,人家都说:户口问题不解决,想要在南京谋一份差事,恐怕比登天还难。当记者更是不可能,记者代表的是国家权威,除了户口问题,还需要记者证,这里可比不得陕北的小县城。
说简单点,记者相当于古代的钦差大臣,记者证就是他们的尚方宝剑。只有怀揣这一纸证明,他们手中的笔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多好的文采也只能算业余爱好。而且,记者也是一种高危职业,没有记者证,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谁敢报道,那是拿生命在跟某些暗黑势力开玩笑,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像《新华日报》这种国际型的权威大报,筛选人的方式更是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没有在别的小报磨炼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真的很难进去。她并不知道,这个圈子,原来竟是如此的水深。看来,还是她把事情想简单了。
到处碰壁,她跑累了,也不想跑了。她打算放弃了,这大概就是他们的命吧!他们还是有缘无分,靠人力根本改变不了。可她就是心有不甘,她怎么舍得让自己和心爱的人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
有段时间没有收到加林的信了,大概陕北那边的交通还没有解封。在之前写给加林的信里,她打探过他的创作进度,得到的回答是还没来得及开始。她也不能逼他,他是有些创作天赋,发表过不少的小文章。可这毕竟是写小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何况,他的主要精力,还是要花在教学上和民办转公办教师的备考上。
她不想放弃加林,她既希望他能备考成功,转成公办教师。同时,她也抱有侥幸心理,更希望他或许真的能出其不意地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作家,这样,任何的门槛都不是问题,还能为他的将来注入一些政治背景。可是,她又很心疼他,不愿意他过多劳累。
尽管希望是那么渺茫,为了加林,她还是愿意守候。这份坚贞,是陕北高原的儿女教给她的,是信天游曲调教会她的。她内心始终坚信,总有一天,加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南京。
已经快三个月了,她希望在这个寒假期间,他真的能写出些东西来。她祈求上天赐予他灵感,让他不负众望。她希望他们再次相见的日子能够短一些,再短一些。
她并不知道他有没有开始创作,还是创作了多少?她都等不及了。她又跑去各种大小杂志社,祈求用一种文学爱好者的方式,能够为加林寻求到一份进入城市的临时身份证。
几个月下来,她憔悴了。一次一次的婉拒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她发疯地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我们没法劝阻她近似疯狂的痴傻行为,但是,我们真的心疼,这个曾经那么朝气蓬勃的姑娘,瘦了,脸上显出明显的疲惫倦容。
她掐着手指计算,她了解陕北的冬天,知道什么季节积雪将会溶解完,她就能与加林正常通信了。
谢天谢地,皇天不负有心人,加林终于没有让她失望。在她还没来得及把信寄出的时候,加林的稿件寄来了,她欣喜若狂。她坚信这是上天对她的垂怜。就像陕北民谣里唱的那样:“黑夜里梦梦白天那个盼,你把妹妹的心搅乱。”这是她接近半年以来应该得到的回报。
她连夜拜读他的作品,这是他的第一个篇幅比较长的中长篇小说,是在她的建议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处女作,她比他还要兴奋异常。她还来不及打开,就捂在胸口,深情地哭了。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走进他塑造的故事中去。她边阅读边跟着故事情节流泪不止,内心始终跳跃着激动的火花。故事的主角是她,所以此时,这些可爱的文字,组成温暖的海水,包围着她,让她倍感温馨和幸福。她预感到,加林的这篇小说,一定能获得成功。
凌晨的时候,才将巧玲替加林誊抄的手稿阅读完。她搂着稿件,也不打算睡觉了。她计划着,囫囵眯一会儿,等天亮后,就将稿件送往《钟山》杂志社。可是她太疲倦了,她的心进入故事情节,不知不觉的,就睡了过去。
将稿件送去杂志社以后,又是一段漫长的度日如年的等待。
她的心每天都忐忑着。她不知道杂志社会不会采用加林的稿子?不知道命运的天平会不会向她倾斜?她担心的主要根源并非是一定要高加林一战成名,而是不通过这种方式让他尽快来到她的身边,她随时都会被别的女人抢了去。她没有忘记他的身边还有巧玲,巧玲成了她最大的威胁。她从这部稿件的笔迹看出来了,这是巧玲代笔为加林誊抄的,她的心揪痛了起来,她太害怕加林和巧玲已经走在了一起。
她当初跟巧珍达成同盟,密谋把加林和巧玲撮合在一起。回南京后,她后悔了。她的潜意识里,爱加林爱得那么深,怎么舍得把他拱手让给别人呢?她只能背叛巧珍,才会那么疯狂地为了加林的事而四处奔走相告。
可怜的姑娘,她在看不到未来倒究会是什么结果的前提下,苦苦地单恋着高加林,一意孤行地为高加林忙这忙那。我们不忍心伤害到她,那就祝愿她心想事成吧!
亚萍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僵持着。
亚萍不仅漂亮,而且非常优秀。回到南京,她像是陕北高原上一株野生的山丹丹花被移栽进了南方的庭院。她没有回家的感觉,倒是对南京这座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古城处处充满了好奇。
在她成长经历中,她一直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而全国各地四处奔走,以前生活过的一些城市,大多没有多少深刻的印象。唯独六年的黄土高原生活,让她在举手投足间,或多或少地融进了一些陕北元素,带着轻微的野性和自由、奔放却不张扬的内敛。她从高中的时候结识高加林,有共同志趣爱好,有了好感,和朦朦胧胧的初恋,才有了后面的恋爱。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刻骨铭心。临走之前的高家村之行,又从陕北农民身上学到一些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而喜爱上信天游。
小城市的休闲养成了她慵懒的习惯,初到南京,她还有些不太适应大城市的闹嚷和快节奏。
她的父母一到这儿,就跟老战友们拉关系去了,每天深更半夜才回来。起初,父母也是要带上她去认识那些未曾谋面的叔叔伯伯,她不是很热心,融入不了他们老年人的圈子,不愿意同去,父母拗不过她,也就罢了。
初到南京,在还没去省电台报到的这段短暂的清闲日子里,正好可以用来清空这些时日以来积压在心底的烦闷。一切的过往,让它如烟消云散般过去吧!百无聊赖,她拿出在高家村记录的信天游民谣,反复研读。她越来越被这些口语化的、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深吸引。试着用陕北人的唱腔,把这些歌词用信天游的曲调唱了出来。效果不错,她陶醉在自己的歌唱里。作为一名电台出身的播音员,她的音色并不差,她很满意自己的嗓音。反复练习,她也能把陕北民歌唱得很像那么回事。
陆陆续续地,父亲的战友们也都知道他们回了南京,都来拜访。家里每天络绎不绝,很有些过节的喜庆味道。这些父亲多年交情的老伙计看到他们家养了这么出色的一个女儿,也是纷纷赞不绝口,养儿子的留了个心眼,希望亚萍将来成为儿媳,养女儿的或是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没了机会的,只能报以遗憾和惋惜,不过,反过来总要热心地给亚萍介绍好人家。
于是,一波老家伙热潮减退,又迎来一波新的年轻人热潮。
年轻人的共同喜好让亚萍和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她独特的信天游唱法吸引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