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六:战国 第一百零四章 燕太子丹

卷六:战国 第一百零四章 燕太子丹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717

赵国被灭后,秦王政来到邯郸,这是他长大的地方,不过他不是来怀旧的,他是来杀人的。当年秦王政和母亲寄居在赵国,受了不少气,秦王政把那些欺负过他和赵姬的人杀了个精光。秦王政在邯郸时也有过好朋友,就是燕国太子丹,燕王喜的儿子。
当年嬴政和太子丹同在赵国做人质,嬴政还不到十岁,太子丹稍微年长一些,同病相怜的二人成了好朋友,太子丹还老是照顾年幼的嬴政,就像哥哥一样。但随着身份的转换,一切都变样了,权力面前没有私情。
公元前232年,秦国正在对中原发动猛烈的进攻,燕王喜为了示好秦国,决定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燕王喜觉得太子丹曾和嬴政是好友,让太子丹过去可以维护两国关系,避免战火波及到燕国。但是嬴政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落难邯郸的质子,他现在是决心吞并六国的秦王。秦王政知道太子丹来咸阳的目的,他并不待见太子丹,或许是想避免统一大业中夹杂私情,或许是看到太子丹就会想起在邯郸的窝囊事而感到心烦。
现在秦王政和太子丹不再是朋友,只是强国君王和弱国太子的关系。秦王政的残酷和冷漠让太子丹认清了现实,他不再抱有希望,他知道这样下去燕国是保不住的。趁着秦国把精力放在战场上,太子丹找机会跑路了,回到了燕国,秦王政尽管生气,但暂时没空管他。太子丹回国后一心想着如何对付秦国,却也无计可施。
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太子丹就开始担心了,等赵国被吞并,秦国就直接和燕国交界了。眼看秦国的大刀就要砍向自己国家,太子丹万分着急,便去请教自己的老师,燕国太傅鞠武。太子丹问:“老师,我们该怎么应对秦国?”鞠武说:“我们和秦国的实力不在一个次元呀”太子丹说:“这我清楚,所以请老师想想办法。”鞠武说:“让我想想。”
过了段时间,秦将樊於(wū)期逃到燕国来避难,太子丹接纳了他。在这里先说一下关于樊於期的疑点,樊於期为何逃亡,史书上没说。很多人觉得樊於期就秦国大将桓齮,杨宽教授的《战国史》就是这么说的,他认为桓齮在肥之战中被李牧打败,因而畏罪逃亡。
论据是关于肥之战,《战国策》中的《秦使王翦攻赵》记载:“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史记》中的《李牧列传》记载:“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杨教授将“走”解释为逃走,认为《战国策》是误载了。《史记》记载了秦国历次出战将军的姓名,就是没有樊於期,樊於期(fánwūjī)和桓齮(huányǐ)音调接近,可能是人家叫错了。
我觉得樊於期、桓齮并不是同个人。有两点原因,一是秦国向来爱惜人才,不会因为一次兵败就处死一员大将,秦国名将蒙骜、李信都曾大败过,但后来还是继续带兵为秦国建功立业。桓齮两次攻打赵国立下大功,不至于一次失利就要逃亡。二是不管是《战国策》还是《史记》,都同时记载了樊於期、桓齮的事情,那说明刘向和司马迁就认为他们不是同一人。只是肥之战后,确实没有再关于桓齮的记载,因此他兵败战死的可能性更高。那樊於期为什么逃亡呢,秦王政还发出高额悬赏樊於期的脑袋,“金千斤,邑万户”。能让秦王政这么恼怒,樊於期肯定是犯了大罪,我想总是谋反之类威胁君权的事,具体是啥不得而知。
对于樊於期的到来,鞠武感到非常担忧,他向太子丹劝说:“太子啊,您可别火上浇油了,秦国本来就如狼似虎的,要是他们知道我们收留了樊於期,正好有了出兵的借口。这就像把肉送到饿虎的嘴边,自寻死路啊,就算有管仲、晏婴在,也没法给您出主意。我劝您赶紧把樊於期送到匈奴那边去,西边和三晋结好,再联络齐、楚和匈奴,团结起来对付秦国。”
合纵抗秦,多少人干过这事,有谁不知道这是对付秦国的办法,但合纵有用吗,六国又不是铁板一块,根本合不起来。太子丹知道鞠武的建议相当于就是扯淡,就和他说:“老师啊,您说的计划需要时间太长了,现在形势危急,刻不容缓。樊将军穷途末路之际来投靠我,我怎么能因为害怕秦国就把我的朋友送走,请老师想想别的办法。”
鞠武看出了太子丹的心思,要对付秦国,只能除掉秦王政了,于是鞠武对太子丹说:“燕国有个智勇双全的侠士,叫做田光,我可以为太子引荐一下。”太子丹听过田光的大名,他是燕国有名的剑客。找剑客的目的就很明显了,一场暗杀计划正在酝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