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六:战国 第十三章 商鞅变法

卷六:战国 第十三章 商鞅变法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2125

商鞅是卫国公室的后代,本来叫公孙鞅,后来到了秦国才因为封地改姓氏的。公孙鞅的家族没什么权势,到了公孙鞅这代时已经很落魄了,公孙鞅听说魏国的人才引进制度很好,就跑到了魏国,向魏国相国公叔痤投了简历。公孙鞅顺利通过面试,就职于公叔痤的自家公司,给公叔座当家臣。
公孙鞅受李悝、吴起变法的影响,对法家思想兴趣浓厚,到了魏国以后,潜心钻研法学思想,大有所成,法家里的刑名学派就是以公孙鞅、申不害等人为代表的。
公叔痤看人眼光不错,但他气量小。公叔座知道公孙鞅是个人才,如果向魏惠王推荐的话必然得到重用,但到时怕是会影响自己相国的地位,因此一直没有举荐公孙鞅。当年吴起离开魏国,就是公叔痤从中作梗。
等到公叔痤老了,快病死了,他想着给自己留个举贤的好名声,就叫来了魏惠王,和他说:“老大,我快要不行了,死前给您推荐个人才,他叫公孙鞅,是我的家臣,可有本事啦,我死了您让他做相国吧。”魏惠王心想公叔痤是病糊涂了在瞎说,一个家臣怎么配做相国,没太在意他的话。
公叔痤看魏惠王没有回应,又说:“如果您不用公孙鞅的话,一定要把他杀了,别让他投奔其他国家效力。”魏惠王应付了几句就走了,他心想想一个家臣能掀起什么大波浪。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又把公孙鞅叫来了,对他说:“为了魏国,刚才我劝老大杀了你,现在出于私情,我劝你早点跑路吧。”公孙鞅说:“我谢谢您嘞。”但公孙鞅没跑,他知道魏惠王不会在意他这种小角色。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果然没拿公孙鞅怎么样。公孙鞅在魏国没混出什么名堂,有点小失望,有次公孙鞅听到了秦国的招聘信息,准备去试试。
秦国在战国初期发展得不是很顺利,后来内部动乱,国势渐衰。到秦献公回国即位后,拨乱反正,在国内开展改革,推广县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秦国又站起来了。在秦献公执政后期,秦国先是打败了攻打周王室的韩魏联军,后来发兵进攻魏国河西,大败魏军,收复了河西部分土地。公元前362年,秦国又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之战大败魏国,还把公叔痤和魏国太子给抓来了,后来是给放回去了。
在秦献公的努力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拉开秦国崛起的序幕,但此时秦国的整体实力仍然比不上魏国、楚国、齐国等强国。秦献公死后,其子渠梁继位,号秦孝公。秦孝公接过父亲的意愿,继续发展国家实力。
为了广纳人才,秦孝公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写了只要能出主意让秦国富强的,给大官做,还送封地。这次秦国的宣传力度很大,在魏国的公孙鞅听到这条招聘信息后,就来到秦国参加面试。公孙鞅在面试的时候和秦孝公大谈帝王之道的学说,秦孝公明显不感兴趣,还骂公孙鞅是个狂妄之徒。
后来公孙鞅又以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秦孝公觉得还可以但是也没采纳。公孙鞅明白了,帝王之道、霸道之术这些对于秦孝公来说都是遥远的理想,秦孝公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快速发展。于是公孙鞅再次找秦孝公,畅谈变法富强的法家思想,这下秦孝公来了兴致,双方深入交流了好几天。
变法这个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太多旧势力的利益。秦国贵族大多反对变法,觉得是坏了老祖宗的规矩,公孙鞅则说他们是食古不化,要发展就得靠改革。
公孙鞅酝酿好想法后,制作了变法的前期预案,《垦草令》。《垦草令》主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削弱贵族和官员的特权,让他们也加入到农业生产里。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正式颁布了《垦草令》,揭开了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实施三年后,秦孝公任命公孙鞅主持变法工作。公孙鞅首先以李悝的《法经》为样本,制作了秦国版的律法,秦国版律法刑罚更重,还增加了连坐机制。公元前356年,万事具备,公孙鞅主导,开始第一次变法。
第一变法主要有四项内容。第一条,废除贵族的世袭,规定按照军功赏赐爵位;第二条,以农业为本,重农抑商;第三条,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本国士人到国外去当官;第四条,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如果一户里面有两个儿子到达法定年龄还不分户的,就加倍收税,为啥要分户呢?因为当时征兵的话是按户分配指标的,户数多了,兵源就多了。
第一次变法秦国上下都比较抵触,连太子都犯法了,公孙鞅本来是要处罚太子的,但想想太子惹不起,就罚了教导太子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又触犯法令,被处以劓刑(割鼻子),公子虔因此对公孙鞅怀恨在心。法令执行如此严格,民众不敢妄议,秦国在第一次变法之后快速发展了起来。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让公孙鞅开始第二次变法。第二次变法更加彻底。首先是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允许土地私下流转。政治上广泛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废除分封制。接着公孙鞅又统一了度量衡,推出了标准尺子,促进经济有序发展。继续推进小家庭制度,同时编制全国户籍,给居民们上户口。
公孙鞅吸收了李悝、吴起变法的精髓,结合秦国实际,主导的变法取得极大成效,让秦国实力突飞猛进,为今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公孙鞅在刑罚方面定的太重了,轻视了教育的作用,纯法家思维,这也是当时变法的局限性。
和公孙鞅差不多同个时期,刑名学派的另一名领军人物申不害也在变法,在韩国主导了大改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