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五:春秋 第七十二章 纷乱的晋国六卿

卷五:春秋 第七十二章 纷乱的晋国六卿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574

这篇的主人公是赵鞅,赵氏一族家主。赵氏是晋国的大家族,之前因为晋国六卿内部争斗,赵氏险些被灭族,后来赵武得到晋悼公的提拔重用,赵氏一族又重新崛起,活跃在晋国政坛上。
赵武死后,其子赵成继任家主,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中军佐,可惜死的早,所幸的是留下了子嗣,赵鞅,他将成为春秋后期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晋平公的后任是晋昭公,晋昭公即位时晋国中军将是韩起(韩厥的儿子),因为祖上和赵家关系不错,于是韩起提携赵鞅进入六卿行列,为下军佐。此时的晋国政坛是风云莫测,凶险万分。
自晋悼公之后,晋国国君越来越没有实权,晋国实际上都被六卿掌控了。自晋楚弭兵后,晋国不争霸了,好了,这下没有外敌了,那就开始搞内斗吧。
六卿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赵鞅进入政坛时,其他五卿分别是中军将是韩起,中军佐中行吴(中行偃的儿子),上军将魏舒(名将魏绛的孙子),上军佐范鞅,下军将智跞(智罃的曾孙)。赵家和韩家算是世交,关系不错。范家和中行家祖上也是好朋友,两家联系紧密。智家实力较弱,和中行家本是同宗,因此智家依附于中行家,后来两家又。魏家在六卿里是比较晚才崛起的,相对来说和韩家走得更近。因此六卿里大致分为了两派势力,韩、魏、赵和范、中行、智。
在韩起、魏舒的扶持下,赵鞅刚开始几年混得顺风顺水,在王子朝之乱中主持了诸侯会盟取得成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了头角。韩起去世后,魏舒继任中军将,但魏舒不如韩起,难以掌控大局,但六卿之间的势力仍然没有太大差别。
魏舒死后,中军将由野心勃勃的范鞅接任,此时韩、魏两家资历还很浅,赵鞅此时也只是担任上军将,韩赵魏三家处处被范鞅压制,范鞅成为了晋国的实际掌控人。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赵鞅选择了韬光养晦,既然干不过范鞅,那就熬死他,范鞅已经是老年人,赵鞅还是个青年。
公元前501年,范鞅老死了,智跞接任中军将,赵鞅升任中军佐。智跞不像范鞅一样那么有野心,做人比较低调,范鞅的儿子范吉射资历尚浅,担任六卿之末下军佐,赵鞅终于冲破束缚,开始施展政治抱负,逐渐走上掌权的道路,但他将要面临一场内乱风波。
范鞅之前为了压制赵鞅,将目标瞄准到了赵家旁支邯郸氏。邯郸氏的祖上是赵旃(其父亲赵穿是赵盾的堂弟),赵旃被封于邯郸后以封地为氏。邯郸是晋国东方的战略重镇,范鞅想拉拢邯郸氏,便让中行寅将其姐姐嫁给当时的邯郸氏门主赵胜(赵旃之子),赵胜死后,由他和中行寅姐姐所生的儿子赵午继承家主之位。
公元前497年,赵鞅要求将卫国进贡安置在邯郸的五百户人口,迁往晋阳。赵午准备执行赵鞅的命令,但手下劝阻,说邯郸是东方重镇,现在东边齐国虎视眈眈,这时候迁移人口怕是不好。赵午觉得有道理,就让赵鞅别急着迁,过段时间再说。
赵鞅身为赵家大宗主,看到赵午这个分支竟不执行他的命令,非常恼火。赵鞅认为邯郸氏和中行家通婚,现在已经亲近中行家和范家了,觉得邯郸氏今后必然会叛赵,就把赵午叫到晋阳来处死了。赵鞅放赵午的随从回去告诉邯郸氏,让他们自立其主。邯郸氏一族群情激奋,推选赵午的儿子赵稷为家主,谋划为赵午报仇。不久后,赵稷发动叛乱。
底下的分支家族造反了,赵鞅很生气,派上军司马籍秦率军攻打邯郸,但他选错了人。籍秦本来之前就是跟着中行氏的本家荀家混的,现在作为上军司马,自然是心向上军将中行寅,而赵午又是中行寅的外甥。籍秦于是将进军邯郸的消息传给中行寅,中行寅便找来范吉射商议,双方准备一同出兵对付赵鞅,晋国内战爆发。
没多久,中行家和范家出兵攻打赵氏,为啥这次智家没参与?智家本来和中行家是同宗,但后来闹掰了。籍秦看到中行家和范家出兵了,于是也回过头来,和他们一起攻打赵氏,面临三方的攻击,赵鞅抵挡不住,只好撤退到晋阳防守,但三家紧追不舍,很快就兵临城下,包围了晋阳。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