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五:春秋 第三十三章 制霸西戎

卷五:春秋 第三十三章 制霸西戎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946

话说先轸朝晋襄公吐口水之后,虽然晋襄公并不责怪他,但他自己越想越觉得内疚,那天可能还忘记刷牙了有点口臭。同年八月,狄人进犯晋国,先轸终于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只不过这次他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死明志。
这场“箕之战”,先轸还是采取了设伏的方法,预先在箕谷设伏,并诱敌进入,接着伏兵并起,大败狄人,还俘获了狄人首领。照理说先轸立下如此大的军功,以前那点小事就无需记挂了。可是先轸认为自己无礼于君上,应当受到惩罚,于是他脱下了自己的甲胄,直接冲入敌军阵中,一顿砍瓜切菜之后自己也被对面砍死了。先轸觉得,对于一个战士来说,死在沙场上是最好的归宿了。先轸死后,狄人归还了先轸的头颅。晋襄公非常心痛,让先轸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他父亲的职位。
再看秦国这边,经历了上次失败后,孟明精心筹划着还击晋国。过了两年,经过秦穆公同意,孟明又带着西乞术、白乙丙二人领兵车四百乘出征晋国。晋国派先且居率领中军,赵衰为副将进行防御。这次先且居带领的只是一支中军,兵力并不多,于是他出其不意,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晋军士气很高,一鼓作气打败了秦军,孟明再次败北。这次秦穆公仍然没有怪罪孟明等三人,继续让其领兵。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孟明从两次失败中吸取了不少教训。他开始注重军事建设,他拿出自己的家产安抚阵亡将士家属,并且加强军队操练,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攻击秦国边境,先且居担任联军统帅。面对四国联军的攻击,孟明命令将士只准守城,不准出击。联军夺取了秦国的两座城池,孟明还是没有反击,秦国将士都不甘心,想出去决战,孟明不准,将士们私下里说孟明之前打了败仗,不敢迎敌了,并且请求秦穆公换将。秦穆公还是相信孟明,不愿调换。其实孟明这次龟缩不战就是为了增强秦军的战意,为之后出征做准备。
次年,孟明领兵出征,秦穆公亲自参加,吃了这么多亏,秦兵心里憋着一口恶气,就等着找晋国发泄了。大军渡过黄河后,孟明下令烧毁所有船只,不留退路,背水一战(和后来韩信的做法一样)。秦军士气高涨,一路上势如破竹,没多久就把之前丢失的两座城池收复了。秦军势头正盛,锐不可当,晋国赵衰和先且居都建议避其锋芒,坚守城池,不要贸然出战,于是晋襄公下令避战。
秦穆公带领着大军驰骋在晋国的土地上,如入无人之境。秦穆公转了一大圈,觉得已经灭了晋军的威风,出了心中的恶气,现在晋军死守,也没什么便宜可占,于是带领大军来到三年前埋葬了无数秦国将士的崤山,给上次阵亡的将士收拾后事,立上坟墓,并亲自祭奠,秦国众将士皆哀恸不已。
回到秦国后,秦穆公觉得凭现在的实力,秦国还不足以入住中原,便打消了东出的念头,转而将目光投向西边的戎族。
当时,在秦国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这些民族农业生产较为落后,于是经常侵扰秦国边境,抢劫粮草、牲畜,掠夺人口,给秦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西戎部落中,有一只较为强大的叫做绵诸,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于是派使者由余出访秦国。由余是从晋国流落到绵诸的。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把他留在秦国游山玩水,同时向他了解西戎的情况。
秦穆公知道,要制服西戎,首先要搞定绵诸。为了消磨绵诸王,秦穆公给绵诸王送去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绵诸王见到这么多美女,忘却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等到绵诸朝政荒废,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去。
由余回到绵诸后,劝诫绵诸王励精图治,绵诸王沉醉在享乐中,根本听不进去。由余对绵诸不再抱有希望,转而投入秦穆公门下。由余常年生活在西戎,对西戎的地势、兵力情况十分了解,秦穆公根据由余的建议制订了攻灭西戎的计划,由强到弱,先后灭掉西戎十二国,使秦国国土面积拓展千余里。周襄王因此任命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并赐以金鼓以示嘉奖。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执政的第三十九年,秦穆公去世,一同殉葬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了车氏的三个人才奄息、仲行、针虎,他们被称为“车氏三良”。秦穆公生前求贤若渴,连孟明这种败军之将都不愿意诛杀,让这些人才殉葬肯定不是他的意思。我估计这是士为知己者死,原因就是秦穆公强大的人格魅力。
“车氏三良”是秦国难得的人才,国人对此悲痛万分,在诗经中的《黄鸟》里写到:“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前面提到过,秦国发展最缺的就是人才,秦穆公的继任者碌碌无为,秦国后来也没有什么厉害人物,在整个春秋时期秦国没有再掀起什么波浪来,直到战国中期才重新崛起。
纵观秦穆公的一生,兢兢业业,虽然因为晋国的阻碍,没有成功染指中原,但他扩充了秦国的领地,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并且他在礼崩乐坏的年代里保持仁义之心(之前多次相帮晋国),胸襟宽广,因而也赢得了“春秋五霸”之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