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三:商 第一章 天乙灭夏,伊尹执政

卷三:商 第一章 天乙灭夏,伊尹执政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3392

商,时间线,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的始祖是子契,是尧的弟弟,尧上位后将子契封于商丘,本是一个诸侯小国,经过不断发展,尤其是到了七任君主王亥时,王亥开创了贸易的先河,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商的势力开始不断扩大,而夏朝日渐衰弱,到了天乙时,商的实力已然全面碾压夏王朝,于是优胜劣汰,商取代夏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二个朝代。
天乙,即商汤(汤是字,天乙是根据一个日期给给他们起的别名,具体是生日还是祭日暂时没有定论,由于很多商很多帝王本名记载不清,之后为叙述方便都记这种天干的名字)子主癸之子,子契十四世孙,生卒年不详。从小就是个三好学生,没啥缺点。
夏桀三十五年,天乙老爹主癸逝世,天乙上位,此时天乙已是古稀之年,虽然他统一天下的野心丝毫没有受到年龄的影响,可是老天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于是天乙整顿军队,迅速对外扩张,先后收服了葛国、荆国、温国、韦国、顾国、昆吾国、夏邑、三朡、郕国。据说当时有人给桀打小报告说天乙不断对外扩张,有谋反之心,于是桀召天乙入朝并囚禁,后来伊尹带了一大堆金银财宝,并求助于妹喜,才让癸放了天乙。这种说法是否真实无从而知,我知道这种说法的意思是桀是个白痴。
到天乙在位的第十四年,天乙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宣布叛夏。此时夏朝没了诸侯的支持,九夷也不肯助夏平叛,已经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孤军奋战的桀很快被打败,天乙为了表示仁厚,没有处死桀而只是将他流放。
天乙十八年,夏亡,商朝建国,该年记商汤元年。天乙刚继位,估计是不能接受夏的二手房,就准备在夏都斟寻旁边新盖一座更大更好的都城。当时连年战争,已经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此时又要大兴土木。而在迁入新都后,据说发生了连续七年的旱灾,导致民不聊生,天乙觉得是新都风水不好,于是又要再盖房子,商刚开朝,百废待兴,此时连建两座都城是何等的劳民伤财,都说桀奢华腐朽,到了天乙这里,就只剩下英明了。
商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更加严苛的政策,刑法也更加残酷,对奴隶的剥削更甚于夏王朝。史书称汤兴仁义之师,伐暴虐之夏,我只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王败寇,商汤赢得了战争,赢得了评价,他算是有能力的人,但不是圣人,只是给夏朝补了最后一刀而已。
接下来的这篇内容主要说的是名相伊尹,伊尹本名挚,“尹”是官职,相的意思。
伊尹的出生也是个套路,传说他母亲生他前碰到神仙托梦,说看到石臼内有水溢出就往东跑,别回头。第二天,她果然看到石臼有水溢出,但她并没有顾着自己跑,而是赶忙通知乡里乡亲跑路,当她通知完所有人后,发现自己已经被洪水包围,于是化为一颗中间掏空的桑树。洪水退去后,有莘国的采桑女路过时发现空桑中有一个婴儿,便将其带回交于有莘国国王,国王命令一位奴隶厨师来抚养这个婴儿。
伊尹从小天赋异禀,国王让他学习文化,他不但文化课成绩优异,通过厨师养父的教导,烹饪也是一把好手。他以奴仆身份在担任厨师的同时,又做国王女儿的教师,奴隶做贵族子弟老师,这在当时可是绝无仅有。随着伊尹的名气越来越大,商汤几次三番想来请伊尹出山,由于有莘国国王不同意,商汤后来娶了他女儿后,伊尹才作为陪嫁奴隶来到了商国。
当时殷商已是志在天下,伊尹先是自告奋勇到夏王朝刺探情报,伊尹的技能还真是多,间谍也会做。当时正好夏王收到了两位新美女,于是对妹喜有所冷落。伊尹撩妹技术高超,抓准时机,结交妹喜,之后通过妹喜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夏王朝日渐衰微,伊尹建议商汤宣布判夏,测试还有多少诸侯国是站在夏朝的立场,当九夷已不听从夏指挥时,伊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商汤正式起兵,在伊尹的辅助下,夏朝很快被商灭亡。
商建国后,伊尹便作为二把手协助商汤治理国家。当商初七年大旱时,伊尹还作为巫师与天沟通求雨,还让商汤为了完成仪式接受暴晒,可见古时神权地位之高,伊尹作为官方巫师,便掌握了神权,真是机智。
神权、政权在手,伊尹权势日渐强大,左相仲虺逐渐被架空,商汤慢慢意识到伊尹强大的权势,无奈自己已经垂垂老矣,他本想让自己年轻有为的孙子太甲继位,伊尹说太甲这个人不靠谱,不够稳重,于是商汤逝世后,帝位由商汤次子外丙继任。
外丙继任时都七十好几了,据说身体不好,估计站都站不稳吧,伊尹这时应该是六十左右,而且身体不错,于是伊尹理所应当的做起摄政王,大事小事都他说了算。年老力衰的外丙上了两年班就过世了,于是外丙的弟弟仲壬又走上了领导岗位,仲壬也年近古稀,生性散漫且老实懦弱,在伊尹的势力之下乖乖地做了四年傀儡,然后病逝。
仲壬唯一硬气的一次就是不顾伊尹反对,召集大臣提议立侄子太甲(商汤长子太丁之子)为储君。太甲年轻有为,在攻打夏朝时立下了很多功劳,也懂治国之道,是个好苗子,但是伊尹对太甲很是反感,因为商汤生前太甲曾多次建议商汤削弱伊尹权力,巩固皇权。不过众臣都拥护太甲,伊尹没办法,总不能反对所有人的意见,于是太甲继位。
为了给太甲一个下马威,伊尹写了《肆命》、《祖后》几篇文章告诫太甲,意思就是你小子,要听我的话治国。至于后来史书是这么写的,太甲前两年在伊尹的悉心教导下中规中矩,第三年就开始乱来了,什么骄奢淫逸,暴虐无道,朝政昏暗,伊尹百般规劝,太甲就是不听。
为了天下苍生,伊尹只好含泪将太甲放逐到桐宫,自己来主持大局。太甲呢,在桐宫悔过三年,改过自新后,伊尹又把他接出来并还政于太甲,太甲经过伊尹的教导成为了一位仁德的君王。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后世史学家可谓是绞尽脑汁编故事,哄小孩是还过得去。
真相是这样的,太甲继位后,意在改革旧制,削弱相权,稳固政局,伊尹自然不会将手中大权拱手相让,于是密谋将太甲囚禁在桐宫,对外宣称太甲无德,祸乱天下,只能让他闭门思过,自己摄政。还说什么放逐,这不是赤裸裸的造反篡位么,只是没有改国号而已。
太甲被囚禁后,也没有灰心,在桐宫一边习文练武,一边努力结交身边人,表面上是装作忏悔状,实则准备慢慢积蓄力量反扑。随着时间流逝,伊尹对太甲的警惕之心慢慢放松,七年后,太甲组织了一波人手,潜入王宫杀死了伊尹,伊尹享年八十。
写伊尹篡位自立的史料来自于西晋时期的《竹书纪年》,由于颠覆了很多传统说法,所以关于其真实性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而历史有趣的地方恰恰就在于真假难辨,这使得我无法完全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要设身处地参与进历史场景,才能看清我所认知的真相。
所以,在看我看来,伊尹放逐太甲,在太甲改过自新后再还政于甲根本就是胡扯,原因其一,太甲年轻有为,文武双全,商汤有意传位于太甲,这样一个人为何会突然变成暴虐无道的昏君?其二,伊尹放逐太甲后又还政太甲,伊尹只是臣子,难道不怕太甲报复?所以伊尹只是被美化的千古名相,之后还会写到很多这样的事,不过在此声明,本书所有历史叙述仅代表个人观点,真相已然湮没在时间的废墟之下,无人得知,有必要给伊尹也做个总结。
伊尹奴隶出生,自然没有贵族子弟的待遇,而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商汤的相,推翻夏王朝,商建国后历经四朝,都是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也许奴隶出生让他更加痴迷于权力,也许野心作祟,但有一点,我和美化他的史学家是持相同观点的,那就是我从来都不认为伊尹是乱臣贼子,这从他后来取代太甲后,并没有改国号可以看出。
我认为伊尹只是一个自视甚高,并且确实有能力的人,他并不认可太甲的能力,甚至可能他连商汤都不认可,或许他觉得只有自己才能给商朝带来长治久安,所以才把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身为臣子,他确实做了一些他不该做的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并非完美,兼有瑕疵就是我对伊尹的总结。
接下来继续说太甲,太甲回到王位上后,并没有给伊尹的家族治罪,还让他的两个儿子做官,并且准许伊尹葬入陵墓,让后世祭奠,因为他确实有大功于商朝,从这点也能看出太甲的宽厚,更加证实了美化故事的虚假。
太甲上位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削弱左相右相的权力,设立了更多官职;二是与上天沟通的巫师由君王指定,除了鬼神之事外不再有其它权力。削弱了相权与神权,皇权更加稳固,太甲作为君王其实还是不错的,商朝在他统治下局势稳定,诸侯归顺,百姓相对安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