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一:史前时代 第一章 远古三皇

卷一:史前时代 第一章 远古三皇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4954

史前时代,时间线: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人类登场
3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细胞形成,孤独的细胞经过了1亿年发展成了微生物,直到15亿年前,地球逐步稳定下来后,为后来的生命大爆炸奠定了基础。地球上的物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直到距今三百万年前,继恐龙灭绝后,地球将来的新霸主人类闪亮登场啦。不过新霸主刚出场的时候还是比较弱小的,弯着腿,只能蹒跚而行。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出土了一具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露西”,并且是女性,难怪女性地位至高无上。但在中国呢,最早的化石是两颗牙齿,是在170万年前,地点在云南元谋县,这就是云南元谋人。之后,陕西省蓝田县,挖出一小块脑壳和三颗牙齿,存在于70至115万年前,定义为陕西蓝田人。然后是距今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可以去捞鱼吃了,标志了人类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
其实在“山顶洞人”时代,人类已经发展的还不错了。穿着方面,他们已经能将动物的骨头制成针,动物韧带和葛麻纤维做线,以动物毛皮为衣料做衣服,100%真皮大衣,这放到现在肯定价值不菲。除了衣服还发现有海贝壳,五颜六色的石头做成的饰品,爱美之心啊,这么早就开始了。在生产方面呢,他们研制出了早期的弓箭和石斧,因为他们还不会种粮食,所以只能去吃别的动物和采野果生存,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由于当时还是吃生肉的,生肉里细菌多,吃下去对身体可没好处,所以大部分山顶洞人只能活到15-20岁。
到了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打磨的技术,于是出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制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为之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然后人类又慢慢开始学会制作陶器,盖房子,早期的房子其实就是在黄土坡上挖的窑洞。
(二)玩火的燧人氏
接下来先讲讲三皇五帝,最为一般的说法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即颛顼、帝喾、尧、舜、大禹。而我接下去要说明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是《尚书大传》中提到的三皇,反正都是远古传说,谁知道真的假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大概公元前1万年,风姓,老家位于现在的河南商丘,外号“火祖”,后世尊称“燧皇”,位列三皇之首。
为何他的地位如此高呢,在前文也提到了,在人类掌握取火技术之前,还是吃生肉的,不要觉得天天吃生鱼片很奢侈,当时卫生条件差,生肉中的细菌极多,所以也导致了当时人类寿命短,大脑也发育不完全。但是燧人氏脑洞还是挺大的,居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能,后来又发明了燧石(俗称火石)取火,并且教人吃熟食。除了生火,他还会玩泥巴,做出了完整的陶器,有了陶器,就能烧开生水,就有容器装熟食。有了容器之后,吃熟食才能真正流行起来。
再见了,茹毛饮血的野兽年代。人类开始吃熟食后,大脑得到了良好的发育。总之,脑子是个好东西,有了脑子,生产生活水平又上升到了不同的级别,具体就不在赘述。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被后世形象地称为“燧明国”。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这使人类彻底从普通动物中分离出来,可以说是为创造文明提供了根本条件。
(三)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详,大概距今八九千年,据说是燧人氏的后裔,与女娲是亲兄妹(伏羲女娲就相当于西方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其生日传说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踩个脚印就怀孕,一怀就怀十二年,是不是觉得很扯,其实这种说法是晦涩的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女子没有固定丈夫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只有母亲,母亲根本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谁,所以只能找个借口,也算是有个交代。
伏羲的功绩还是比较多的,团结统一了华夏大地的许多部落,建立了早起的政权。都说伏羲是华夏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创立了“伏羲八卦”,发源了中华文化,开启了初步的社会管理。并且从他开始创造最早期的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就是用不同粗细的绳子打不一样的结来表示不同的意思)的时代。当然光有文化是不够的,伏羲的另一大功绩是将畜牧业发展壮大,这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食物储备。
伏羲被后世称为人文始祖、华夏先驱,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生卒年不详,即炎帝,别号赤帝,农皇,关于神农和炎帝是不是同一个人,其实是有争论的,不过不关我的事,前言都说了纯粹主观臆测,那我就认定他们是同个人吧,虽然年代真的很难对上,不过这样写方便呀。
神农氏的出生也带着传奇色彩,他的母亲叫女登,某天她到渭水游玩,突然看到一条巨龙浮现在空中,但是转眼又不见了。十个月后,女登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牛首人身”的小孩在她怀里呱呱坠地,同样的套路,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谁。
伏羲时代人们虽然掌握了畜牧技能,但是食物大部分以肉食为主,这样缺少维生素可是不行的,会口腔溃疡的。神农氏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并亲尝百草,发明医药。胆子是真的大,什么都敢往嘴里塞,传说他曾经完成一天中毒70次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除了发明医药和刀耕火种,神农对于华夏文明的形成也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华夏是对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华夏形成之前有两场关键的战役。
一是阪泉之战,为了抢更好的地盘以及夺权,黄帝和炎帝(即神农)PK,炎帝技不如人,欢声笑语中打出GG(投降),虽然最后是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但是结局还算圆满,炎黄二帝组成了联盟。
二是涿鹿之战,在阪泉之战以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在此我希望各位记住一点,大部分史书都还是存在着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正统思想还是比较重的,他描述的蚩尤统治残暴,导致民不聊生,所以炎黄替天行道,最后常规套路,正义战胜了邪恶。蚩尤如果知道后世对他的主流印象,肯定心里也是有一万句MMP的。在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战争只有输赢,没有正邪。涿鹿之战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夺肥沃的地盘,只不过最后的输家是蚩尤。
顺便提一提,神农的子孙也有很多名人,例如“祝融、共工、夸父、精卫”。
神农尝百草,制医药,教人耕耘,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水平,是奠定华夏文明的关键人物。
(五)兵主蚩尤
上一章提到了《史记》中对蚩尤的描述,除了正统史书,对古代神话传说略有了解的话,一听到蚩尤,印象当中是怎么样的?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兄弟你玩魔兽的吗?兽人族都出来了。反正关于蚩尤,总体印象就是蛮族异端,不过这也正常,蚩尤本身就是东夷人,东夷是当时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统称。虽然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是比较发达的,但在远古时期,这片区对于中原来说,就是落后的蛮荒之地。
蚩尤是东夷部落联盟九黎氏族的首领,骁勇善战,别号“兵主”。蚩尤虽未列入三皇五帝,但对于形成华夏文明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蚩尤首创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相关刑罚,关于蚩尤残暴凶虐的说法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蚩尤是为了管理好自己的部落而探索法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正体现出了蚩尤的管理有方。因为当时东夷部落的生存条件是较差的,能让这么一个部落发展壮大起来,说明蚩尤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同时,蚩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在农业上的发展,合理利用水源,发明谷物种植;二是开始冶炼金属和制造金属兵器,大幅提升了军事实力,这也是九黎氏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蚩尤一生当中最大的事件就是与黄帝的那场大战了。关于这场战役,古籍描述不一,众说纷纭。上一章已经介绍过《史记》的说法了,在《山海经》和《逸周书》中还有不同的版本,具体我就不列举了,有兴趣可以自己翻翻看。反正不管怎么说,蚩尤和黄帝之间是发生过战争的,最终蚩尤败北,这场战争也直接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走向。
蚩尤本身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谜,他和炎帝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上古时代没有文字直接记录,后世整理起来的基本都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有点偏向神话和传说,要说明蚩尤的身份,就先说一下炎帝,再重新理一下上古时代的世系。之前我是从燧人氏开始写三皇时代的,不过要是真追溯起来,燧人氏之前还有天地人三皇及有巢氏,现在我按顺序列明一下。
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有熊氏->神农氏,天地人三皇为开天辟地以来三位远古部落首领,相传都是直系血亲的关系,有巢氏则是他们的后代,燧人氏的祖先。伏羲之后是有熊氏,后来的神农氏和轩辕氏都是有熊氏的一个分支。注意,古籍中写的什么氏什么氏,并不一定是指某个人,更可能是指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乃至一个政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指的就是神农氏政权开始衰败,后来又写“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其实表明了炎帝与尝百草的神农氏并非同一人。
至于蚩尤,原本和炎帝同属神农氏政权,后因神农氏政权衰落,内部也开始分裂,蚩尤和炎帝就各自发展,成为不同部落,黄帝的部落也是在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大有三足鼎立之势。之后就发生了两场著名的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有趣的是,根据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卷十三对涿水的描述,阪泉位于涿鹿城东一里,也就是在涿鹿城的野外。而涿鹿之战,也发生于涿鹿之野。之前提到过,阪泉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和蚩尤,交战方不同,战场却相同,是巧合吗?
吕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史》中给出了大胆的观点,他认为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实际上是同一场战役,他还引用了《贾谊新书》中的描述“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而《大戴礼记》中也仅提到阪泉之战,没有关于蚩尤涿鹿之战的说法。虽然吕思勉是我最崇敬的历史学家,但是这个观点我觉得他是断章取义了。我认为蚩尤和炎帝并非同一人,只是之前同属一个部落,甚至是血脉相亲的关系,后来二人各自发展,但最终都被黄帝打败,至于最终为什么是炎黄联盟而没有蚩尤的份,相信中间存在着更多疑点,我就不阴谋论了。
总之蚩尤并非是一位残暴君主,而是非常具有领导能力的人,他发明谷物种植、金属冶炼,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轩辕大帝
轩辕氏,生卒年不详,即黄帝,又称轩辕大帝,五帝之首,有熊氏后裔。黄帝的出生也是同个套路,他妈附宝,有一个晚上在外面散步,突然间,有一束光照到了附宝的身上,然后她就怀孕了!
顺便提一提,当时的社会仍然是母系社会,男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而从黄帝开始,母系社会开始慢慢向父系社会转换。黄帝的妻子是嫘祖,她发明了种桑养蚕,而她除了是一位贤妻圣母,同时也是一位善用心计的军事家(平定过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
在神农氏政权的晚期,中原各部族为了抢地盘打来打去,黄帝聪明人啊,开始趁火打劫,趁机偷家,迅速打败了很多部族,其他的很多部族一看黄帝势头很猛,也就纷纷归顺,然后就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黄帝居中原,炎帝在太行山以西,蚩尤则在东方。后来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最终的大赢家是黄帝,华夏首领的地位也自此确定,具体战争经过前面写过了,不再描述。
黄帝统一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推算和制定了历法,开始种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而神农氏就会黍和稷两种,可以看出来黄帝在农业方面的造诣更深。
黄帝在位期间,农业飞快发展,人文慢慢形成,黄帝本人也成为了奠定华夏文明的决定性人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