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 > 第一五一三章 宁化沈家

第一五一三章 宁化沈家(2 / 3)

书名:寒门状元 作者:天子 字数:3437

沈元从没想过沈溪在朝中的地位会影响他的科举之路,直到张彦宁挑明,他特别留意了一下,才知道外面正风传,说他之所以能中举,全是因主考官看在沈溪的面子上,特别予以拔擢,很多人甚至非议沈元的才学,认为他写的八股文晦涩难明,不似“正经文章”,这些流言对沈元打击不小。

沈元决定拜访一下内帘官,问明真相,却得知内帘官已回乡。

大明除了两京外其余布政使司的乡试,用的都是地方上的大儒作为内帘官,这些人没有官位,社会地位不高,这也是明朝一直存在乡试外帘官影响内帘官的最重要原因。

正因沈溪地位卓然,新近又以左都御史挂兵部尚书衔在西南领兵,而且福建和广东还是沈溪曾经的辖地,尤其现在福建和广东地方上正在推行沈溪制定的新政,使得地方上的学子认为,是外帘官想巴结沈溪,所以暗中唆使内帘官,将沈元提拔起来。

沈元拜访内帘官不得,便想亲自去求见名士大儒。

结果依然被拒之门外。

这却是因为地方上的名士和大儒多半奉行理学,且依附刘健和李东阳为首的文官集团,沈元的出身注定了他只能被划为沈溪一党,沈溪如今被文官集团打压,这种氛围也传递到了福建。

沈元不明真相,受到的打击不轻。

“七弟不在福建,为什么我身边的每件事,好像都跟他有关?我究竟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上的举人,还是受他的荫蔽考取?”

沈元中举后的开心一扫而空,转而心中充斥着茫然与愤慨,这是一种不为人理解,遭受猜忌后自然萌发的愤怒与无助。

沈元是个倔强的年轻人,越是见不到那些名士大儒,越是一次次前往登门求见,但经过几天努力,仍旧没见到一位名士或大儒,到最后,跟他一同到福州来赶考的士子,基本已回乡,他发现自己一个人留在福州没什么意思,只能动身回宁化。

来的时候充满期待,结果也是中举,但回去的路上,他却喜忧参半。

沈元的心境异常复杂,他非常在意别人评价,这跟他自小一个人在外求学,自立自强有关,他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不会跟人说,而是闷在心里,一旦郁积达到一个临界点,他会找地方发泄一下,但也只是用拳头击打墙壁或者树干,每次都全情忘我,甚至手背出血都不会停下。

“不会的,我不是因七弟的关系才中举,我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连苏先生也说,我的资质并不比七弟差,只是他时运好,比我早几年中举人……如今我做到了,第二次参加乡试就中举,就算我不是解元,但也可参加会试,谁知道明年我是否会中状元呢?”

沈元突然对来年的会试充满期待,他知道,能证明自己的只有会试,说别的没用,只有真正考中进士,别人对他的怀疑才会降低。

但他又怕,自己凭真本事考中进士,别人还是会在背后指指点点。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从福州城出发两日后,沈元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不回宁化县,直接北上京城,参加会试。

他要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不需要靠任何人。

做出这决定后,沈元发现自己的盘缠已经不多了,但因他生性倔强,认准的事情绝对不会回头,只能用一些别的方式筹措银两,他准备一路上帮人写信,或者是做一些体力活,甚至不雇马车,全凭两条腿,穿州过省,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参加会试。

沈元把自己摆到了一个苦行僧的位置上,甚至连父母亲人的牵挂都不顾。

“我这么做,是为了让爹娘省心。他们必然已知晓我中举的消息,我只需写封信回去,让他们知道我去京城赶考便可,我就说是跟好友相约结伴而行,路上的盘缠不用**心,这样他们就不用再为我筹措去京城赶考的银两。到京城后,就算露宿街头,我也能撑过去,只要让我参加明年的会试就好!”

沈元想到做到,他不在乎别人怎么想,直接折身北上,往京城而去。

从他出发的那一刻,他便知道自己这一路上要吃不少苦,但他自小便能吃苦,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一直为之努力,他能做到的事情甚至沈溪都无法完成,而他定下的目标,是超越沈溪,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