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七:秦 第三章 泰山封禅

卷七:秦 第三章 泰山封禅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656

公元前220年,灭六国的第二年,秦始皇决定出门转转,一来是看看地方情况,二来是到各地露露脸,彰显天子威严。这次的出游路线叫做重走长征路,秦始皇从咸阳向西北方向旅行,一直到达秦人祖先故地天水,再从天水向东一路回到咸阳,回顾了一下秦国祖祖辈辈东进的路线。
这次出游秦始皇发现了一个问题,交通太差了,坐车都不舒服。秦始皇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向四面八方的驰道。驰道,顾名思义,就是能在上面奔驰的道路,就像是古代的高速公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这次是向东。秦始皇想想旅游就记个“秦始皇到此一游”也没多大意义,要么就玩一票大的,去泰山搞个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仪式,封禅当于去向老天汇报一下自己的功绩,证明一下自己是天命所归的thechosenone。
封禅可不是谁都能玩的,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想去泰山封禅,结果被管仲拦下了,管仲说:“封禅要天命所归,你是给周天子打工的,有啥资格去封禅。”齐桓公也很老实,没再提封禅的事。鲁三桓之一的季孙氏也想去,被孔子给嘲讽了一番没去成。秦始皇不一样,他觉得自己比三皇五帝还牛,当然有资格封禅。
泰山既不是五岳中最高的,也不是风景最秀丽的,为啥选在泰山封禅,不去五岳中的其他名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呗。从地理上看,泰山是黄河中下游的第一高山,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泰山在东边,太阳从东边升起,东南西北,东最大嘛。从文化上看,春秋战国,哪里文化最发达?当然是泰山所在的齐鲁之地。泰山作为齐鲁之地的最高山,自然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就这样,秦始皇带着文武百官,开始东巡。秦始皇先是到了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让人在山上立碑,刻上了自己的丰功伟业,添油加醋渲染了一番,意思是说我秦始皇可和齐桓公不一样,我是有资格封禅的。但封禅具体怎么做的,秦始皇心里没底,为了给自己的封禅造势,秦始皇去泰山时带上了齐鲁有名的七十多名儒生,举办了一个封禅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有的儒生说:“封禅可是大事,要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避免伤害泰山的一草一木,亵渎神灵。”有的儒生说:“祭祀的时候要用蒲草编的席子铺在地上。”这些儒生七嘴八舌的,并不是真正在出主意。在齐鲁文人的心目当中,封禅是天下共主才有资格做的事情,在他们眼里,秦国是落后的蛮夷,靠着暴力取得了天下,而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儒生们并不认可他是天下共主,所以故意把封禅说得很复杂,想让秦始皇知难而退。
秦始皇心里是希望得到齐鲁儒生的认可,毕竟在文化这方面,秦国确实比较落后,所以请儒生来的时候特别客气。但儒生并不买账,秦始皇发飙了,把儒生训斥了一通:“啥玩意儿,没一个靠谱的,一边儿去。”秦始皇决定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封禅。
既然泰山路不好走,秦始皇就让人先劈山修路。路修好后,秦始皇一行人从泰山南面登山。秦始皇在登山过程中,突然遇到了暴风雨,不得不躲在大树下等雨停了再登山。到山顶后,秦始皇让人再立了一块石碑歌颂自己的功绩。祭祀的仪式就按照秦国以前的来,具体过程对外保密,主要是秦始皇怕儒生们知道后,又要笑秦国的祭祀不正宗了。
事实上儒生就是嘲笑了,下大雨的时候就嘲笑了:“你们看你们看,区区蛮夷也好意思去封禅,搞得老天生气了吧。”在文化方面,秦始皇心里是不自信的。关东大国中,除了楚国,其他国家的祖先要么是姬姓宗邦,要么是开国功臣,祖上都是贵族。秦国的祖先呢,是养马的,到秦襄公时才正式被周王室封为诸侯,还是个三流的伯爵。但就是这么一个落后的秦国,最终一步步发展起来,统一了天下。
要知道,文明统一了野蛮和野蛮统一了文明是完全两码事。秦始皇虽然夺得了天下,但他肯定清楚,六国人心里是肯定不服气的,所以搞了那么多巩固政权的政策。秦始皇灭六国后在位的十一年中,五次巡游,平均两年一次,时间短的两三个月,长的话半年。如此高频出行,并不是因为秦始皇喜欢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提高公信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