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六:战国 第一百章 秦军连败

卷六:战国 第一百章 秦军连败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292

李牧平定匈奴之后,北方暂时安稳下来,但赵国被秦国打得够呛,赵国内部人才凋零,没人能挡得住秦军。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上台还不久,趁赵国君位交替,人心不稳,秦王政又派出大军,由桓齮带队攻打赵国的平阳和武城。赵王迁派将军扈辄去救火,结果败得一塌糊涂,十万赵军阵亡,扈辄被杀,又是一次惨重的损失。
秦王政觉得这次是灭亡赵国的好时机,桓齮继续攻打赵国。桓齮从上党出发,越过太行山,绕到赵国后方,势如破竹,直逼邯郸。危急时刻,赵王迁赶紧把李牧从雁门郡召了回来,任命他为大将军,抵挡秦军。当时赵国内部没多少人马了,李牧只好带着边防主力南下,和邯郸守军汇合后,到了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附近与秦军相峙。
李牧觉得秦军接连取胜,士气高昂,就下令固守,以逸待劳,再伺机。桓齮这次是绕道来的,不利于打持久战,就率领大军围攻宜安南边的肥下,想诱使李牧出战。赵将赵葱见肥下危急,建议李牧赶紧派兵救援,李牧说:“人家打你就去救,这不是受制于人吗,此乃兵家大忌。”赵葱说:“你不救,肥下失守了他们照样能进军邯郸呀。”李牧答:“他们打肥下,我们就去打他们大营,看是攻营快还是攻城快。”
由于李牧之前在固守,桓齮觉得他怕了,在军营的防守比较薄弱,就剩下万把人,大部队都出门攻打肥下了。李牧率领赵军发动奇袭,很快就攻占了秦军大营。桓齮看李牧出来了,就放弃攻打肥下,掉头准备与赵军决战。又是相同的套路,李牧料定桓齮会率军返回,提前在两侧安排了伏兵,然后让少量部队诱敌深入。等秦军掉入到包围圈里,李牧下令发动进攻,秦军大败。肥之战一场围魏救赵的典型案例,李牧将计就计,牢牢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给赵国带来了一次久违的胜利,李牧因此打响了名号,受封武安君。
虽然肥之战赵国胜了,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赵国所剩兵马不多,再容不得半点失误。至于秦国,家底雄厚,这次打输了稍微休养一下又能卷土重来。公元前232年,秦国兵分两路,一路从邺城北山,绕道太行山对赵国北部发动进攻,一路从上党出发,直逼邯郸。要命的是,赵国这年发生了大旱,粮食大幅减产,物资严重不足。这下知道水利工程的重用了吧,秦国巴蜀地区有都江堰、关中地区有郑国渠,这两地的粮食充分保障了秦军前线的补给。
赵国内忧外患之际,只能靠李牧来救火了。李牧分析了战场形势后,认为邯郸南边有漳水和赵长城作为防御基础,秦军短时间内不好突进,便派部将司马尚在南边防御,自己带了主力部队北上对付另一支秦军。李牧清楚这次要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后方粮草供应不上。当李牧部队和北上的秦军在番吾(现河北平山县南)附近相遇,李牧立即率军发动猛攻,秦军绕道而来,赶路赶累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秦军大败而逃。
因为赵国的补给跟不上,李牧没有追击,番吾之战获胜后马上带着部队南下,和司马尚汇合后,出兵攻打秦国南路军。北边部队已经战败了,南边部队也无心再战,稍微打了几下就撤军了。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国再次取胜,但也看得出来,赵国已经没有实力打歼灭战了,只能进行防守反击。李牧再厉害,也弥补不了秦赵双方的国家实力差距,这也是赵国的最后一次胜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