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六:战国 第八十四章 将相失和

卷六:战国 第八十四章 将相失和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838

驱逐了魏冉和秦国四贵后,范雎大权在握,他觉得白起是朝堂上最后一股残余的魏冉派势力,有白起在,魏冉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所以他一直想着怎么对付白起,只不过白起打仗实在太牛了,有时候真得离不开他。
白起驰骋沙场数十年,从普通士官一路到大良造,离不开魏冉的支持。后来范雎把魏冉赶跑了,做了丞相,白起还是专心干自己的活,没去搞内斗,因为总的来说白起是个忠于国家的人。但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全面进攻赵国,范雎劝秦王接受割地求和,从这里开始,白起就对范雎有看法了。
后来赵国反悔,秦昭襄王又去打赵国,白起觉得已经失去了进攻的时机,极力劝阻,他也因此不愿意带兵出征。正如白起所料,邯郸之战,秦国大败,白起听到战败的消息后还发了句牢骚:“看看,不听我的,现在输了吧。”秦昭襄王听了立马就发火了,勒令白起出兵攻打赵国,范雎也来请求白起出山。但白起认为秦国此时需要修养,再起战事秦国肯定要吃大亏,就继续称病。
三个月后,白起还没动身,而秦国前线已经全面败退,秦昭襄王对白起下了死命令:“你再不去就以身殉职吧。”白起没办法,被逼得上路,嘴上还一直发着牢骚。白起的态度让秦昭襄王相当不爽,范雎也趁机添油加醋,两人一合计,秦昭襄王派出使臣赐剑给白起,让他自杀。
白起接下宝剑,也没有反抗,他其实也死心了,感叹道:“我向来忠心耿耿,这是犯了什么过错。哎算了,长平之战我骗了赵国四十多万将士,将他们坑杀,让我以死谢罪吧。”说完后,白起拔剑自刎。白起没错,他只是不了解帝王的心思,毕竟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军事上,白起打仗得心应手,但在权力斗争方面他肯定比不上范雎。
杀神最终自杀了,但他对秦国扩张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大大小小的战役,白起歼灭的士兵高达一百多万,赵、楚、魏、韩四国直接被打残了,此后秦国统一天下再无敌手。当然这也离不开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赵、楚、魏、韩四国都与秦国相邻,是秦国东出函谷关的直接障碍,范雎的战略相当正确。
范雎此时的处境也很尴尬,在邯郸之战中,他举荐的郑安平最后投降赵国,按照秦国律令,被举荐的人犯罪,举荐的人应同罪,通敌叛国是要夷三族的。范雎知道秦国向来注重刑罚,因此主动向秦昭襄王请罪。和白起不同,秦昭襄王一直很信赖范雎,他不忍心治范雎的罪,就下令:“谁敢议论郑安平的事,就和他一样治罪。”郑安平的事就这样平息下来,秦昭襄王还给了范雎更好的待遇,好让他安心。
但范雎也是倒霉,他另一个举荐的王稽,后来也和其他国家勾结,因此被诛杀,范雎非常郁闷。有次秦昭襄王在朝上叹气,范雎说:“让大王忧虑是臣下的过错,请大王治罪。”秦昭襄王说:“我听说楚国最近有动作了,而现在武安君死了,郑安平等人叛变了,我们没有将军可用了,我是因为这个而忧虑。”
秦昭襄王说这番话本来是想激励范雎,让他振作起来,但范雎会错了意,他觉得都是自己的责任,更加郁闷了。不久后,范雎收到了一封信,“有位个叫蔡泽的燕国人到秦国来了,他可牛了,人聪明口才又好,冠绝天下,他要是见了秦王,那你的相位恐怕要不保了。”信上说的蔡泽是谁?
蔡泽是燕国人,其貌不扬,口才一流。蔡泽和张仪、苏秦这类人差不多,都是靠口才谋生的人,但蔡泽长得丑,不遭人待见,一直混得很差,早年间周游列国没混出半点名堂来。蔡泽后来听说了秦国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蔡泽觉得这是一个良机,便准备去秦国发展。那封写给范雎的信,是蔡泽找人送去的。
范雎对这事毫不在意,他觉得自己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能言善辩,怎么会被区区一个无名小卒夺了相位。听说蔡泽到了秦国后,范雎直接把他请到了府上,蔡泽开始了他的脱口秀表演。蔡泽旁征博引,说了一大篇的话,这部分的内容详细记载在了《史记》上,蔡泽的中心思想是“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反正听了蔡泽的一番言论后,范雎对他佩服地五体投地。
郑安平和王稽犯事后,范雎一直心里难安,正好蔡泽来了,范雎觉得他确实有能力替代自己,就向秦昭襄王推荐蔡泽。秦昭襄王和蔡泽交流过后,也非常欣赏他,给了他客卿的职位。范雎觉得终于可以放下担子,就把相印送还给了秦昭襄王,自己称病回到了封地。
秦昭襄王舍不得范雎,还是想让范雎当丞相,范雎是铁了心退隐,再三推脱,后来秦昭襄王就让蔡泽当了丞相,而范雎回到封地后不久便病死了。范雎对秦国的贡献不亚于张仪,他审时度势,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阻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