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六:战国 第二十四章 合纵的开端

卷六:战国 第二十四章 合纵的开端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782

最早提倡合纵思想的是惠子,我感觉他应该归到纵横家,但后世将他视为名家的代表人物,那就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下名家。
名家,其实和名嘴有点像,口才一流,善于辩论,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郑国人邓析。邓析的口才超好,创造了“两可说”,可以凭借语言艺术混淆是非,让原本的道理模棱两可。邓析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干起了律师,经常帮人家打赢官司,因此邓析律师事务所的信徒越来越多。
邓析反对贵族阶级,自己编了套法律,刻在竹子上,称为“竹刑”。但因为私刻法律,被郑国当权者子产当做反动分子杀掉了,但他的“竹刑”被承认沿用了,说明邓析的很多观念还是蛮新潮且合理的。
惠子本名惠施,是宋国人,和邓析一样,脑洞大,口才好,是战国中期名家的带头人物。惠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学富五车说的就是惠子。可惜惠子的著作早就失传了,好在他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是好朋友,关于惠子的一些事迹和思想内容记载了道家著作《庄子》里。
《庄子·天下》里说惠施和名家另几个代表人物桓团、公孙龙不同,惠施辩论凭借的是其深厚的学识,说出来的话一套又一套的,逻辑非常缜密,而桓团、公孙龙这些人属于诡辩,俗称耍嘴皮子,就像公孙龙说“白马非马”。
惠子学有所成后,到魏国开讲座教学,魏惠王也经常来听讲座,对惠子的学问十分敬佩。后来魏国相国位置空缺,魏惠王就提拔惠子当了相国。
惠子的宋国老乡兼好朋友庄子,听说惠子当了大官,就到大梁来看他。有人还说庄子是来魏国当相国的,惠子因此很担心,派人在国都搜查庄子,想把他赶走。庄子是道家人,提倡“不滞于物”,向往自由,自然没兴趣当官,于是主动出现在惠子面前,说:“何必这么费劲找我呢?我最近听到个故事蛮有趣的,说给你听听。南方有种鸟叫鹓鶵,它的品味老高啦,只睡梧桐树,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有一天它经过一只猫头鹰身边,猫头鹰嘴里叼着一只死老鼠,猫头鹰护食大叫了一声,鹓鶵根本不鸟他。”
惠子和庄子是挚友,但他当上大官后,沾了官僚气,他听完庄子的话后,才知道庄子根本看不上他的职位。
当时魏国接连遭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河西之战三次重创,国力大衰,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想当年魏文侯带领魏国纵横天下,传到孙辈魏惠王手里,竟然落到如此境地。魏惠王面对强敌环伺的外部环境,非常苦恼。惠子出了个主意:“现在齐国风头正盛,我们到齐国去,尊齐侯田因齐为王,他一旦称王,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满,到时候我们就不怕齐国的威胁了。”
魏惠王亲自跑到徐州,拜见齐侯田因齐,非要尊他当大王,田因齐不敢独自称王,便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田因齐就是齐威王,没错,徐州相王是惠子给出的主意。
齐威王当了大王后,果然引起了南方大佬楚国的不满。楚国经过吴起变法之后,国力有所提升。楚肃王上台后,开始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楚肃王在位期间是魏国风生水起的时候,楚肃王就比较低调,没有对外用兵,只打过几次防守战。楚肃王在位十一年后去世,由于没有儿子,楚国王位由其弟熊良夫继位,即楚宣王。
楚宣王上位,为楚国开启了宣威盛世。楚宣王虚心纳谏,任用贤臣,推动国内改革,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抓准时机对外用兵,西侵巴蜀,北灭陈蔡,扩大了版图,在位三十年期间大幅提升了楚国实力。楚威王上台后,积极工作,一心想要恢复祖辈楚庄王时期的荣光,想让楚国当上大哥。现在听说齐国人又称王了,楚威王气不打一处来,就决定教训一下风头正盛的齐国,也好借此在国际舞台上秀一下实力。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派兵攻打齐国,在徐州大败齐军,齐将申缚被俘。之后齐威王换了田盼当主将,逆转了战局,反败为胜,把楚威王打回了老家。惠子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南边和东边的大国干起架来,没空管魏国。但魏国的西边还有只大灰狼在张牙舞爪,那就是秦国。
秦国在雕阴之战后没有罢手,不断侵蚀魏国的土地。惠子便向魏惠王建议:“劝齐楚和平相处,然后魏、齐、楚三家联合抵抗秦国。”这是最早的合纵思想,惠子将战国形势看得非常透彻。虽然目前秦国的实力不如齐楚,但秦国坚持商鞅变法,实力还处于上升期,目前又尽占黄河两岸有利地形,将来必定东进中原,因此秦国才是最大的敌人。
魏惠王支持惠子的想法,开始了第一次合纵运动。与合纵相对应的,叫连横,纵与横的对抗,穿插在战国的主线当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