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五:春秋 第六十七章 至圣先师

卷五:春秋 第六十七章 至圣先师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3232

孔子,名丘,子仲尼,儒家祖师爷,被奉为至圣先师,宋代理学家朱熹评论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见孔子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后来因为战乱来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大夫,能文善武,力气超大,曾在逼阳之战中力举城门,是“鲁国三虎将”之一。叔梁纥到了六十多岁时,找了个小老婆颜徵,生了个儿子,就是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逝世,颜徵被叔梁纥的大老婆赶了出去,只好带着孔子到了曲阜,过着艰苦的日子。
孔子十五岁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潜心学问,增长见识。孔子想走入仕途,但他的仕途是一点都不顺利。孔子一开始在鲁国没有得到重用,只做过管仓库、管畜牧之类的小官。虽然仕途不得意,但孔子学问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齐景公有次和晏子出使鲁国还专门召见了孔子聊天。
鲁三桓之一的孟孙氏掌门人孟僖子很欣赏孔子的才华,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师孔子学习本领。当时道家祖师爷老子在周王室做图书馆馆长,孔子听闻他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就带着南宫敬叔前去拜访老子。一番交谈下来,老子的思想给了孔子莫大启发,让孔子更加潜心向学。
孔子得到孟孙氏的欣赏,本来应该官运亨通,可惜鲁国这时候发生内乱,国君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为躲避祸乱也逃到了齐国。齐景公之前结识了孔子,听说他到齐国来了,就问他怎么治国,孔子回答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以“礼、仁”为核心,这里的礼不是礼貌的意思,而是礼俗,是周文化制度的浓缩,孔子极为推崇周礼,非常重视阶级层次。他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很简单,就是让每个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职责,不要逾矩。
齐景公对孔子还是非常赏识的,准备赏赐给他田地,封他做大官,但是晏子不同意,他劝说齐景公不要搭理孔子,齐景公还是很听晏子的话的。为什么晏子不喜欢孔子呢,归根结底是文化信仰不同。齐国地处东夷,保留了很多东夷部落的文化,对于周礼,粗放的齐国人只是遵守最基本的部分,伦理观念较为开放,商业活跃。晏子认为孔子的那套儒家做派,和齐国格格不入,如果他上台推行“礼、仁”文化,势必会动摇齐国根基。
理念不同,晏子不想孔子在齐国执政。当然也有可能是晏子怕孔子上台后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晏子虽然备受赞赏,称为名相,但大家可以看看,晏子执政时期,齐国并没有强盛起来,反而逐渐乱套,晏子很多时候就靠着一张嘴提提建议,务实的政策到没有几条,在这点上面,他是远远不如管仲的。不过在《晏子春秋》里,齐国衰退的责任都推给了齐国国君,说他们昏庸无能。
孔子的那套思想在齐国不受待见,有人还想弄死他,他找齐景公求救,齐景公借口推托:“我老了,管不动事了,你自己保重吧。”孔子只好逃回了鲁国。
自鲁三桓兴起,三桓瓜分了王室的军队,鲁国国君被架空,三桓中又属季孙氏最强势,而季孙氏家臣阳虎通过多年发展,成为了实际上的掌控者。阳虎劝孔子出来当官,孔子觉得“陪臣执国命”,违反了他“君君臣臣”的思想,就拒绝了阳虎。
赋闲在家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到处学习,编撰了《诗》《书》《礼》《乐》。阳虎对孔子仍然念念不忘,但孔子就是不见他。有次双方在路上碰到了,阳虎又劝孔子出仕,孔子还是没有明确表态。后来阳虎就没来找孔子了,因为他自己要搞事情,为了加强对季孙氏的控制,他计划杀掉三桓季孙氏的嫡子,改立庶子做接班人。但计划没成功,后来三桓联合起来反攻阳虎,阳虎兵败逃到齐国去了。
三桓专权,鲁国国君鲁定公非常烦恼但也无可奈何,他想削弱三桓,孔子忠君的思想很对他的胃口,鲁定公于是启用孔子为小司空,小司空是负责国内土地管理建设的,放到现在来说,应该算是部长级别的。
公元前500年,齐鲁组织夹谷会盟,孔子给鲁定公打辅助,从齐国手里要回了汶阳之地,鲁定公因此更加信任孔子,提拔他为大司寇,负责国内治安、法治。大司寇相当于是国家级领导人了,这个岗位的权力很大,但鲁国的权力都集中在三桓手里,不在国君手里,孔子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还是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孔子计划削弱三桓,加强君权,鲁定公作为国君自然是支持孔子的。
三桓势力如此强大,要如何削弱他们呢?孔子想到了个好主意,即堕三都。根据周朝的规定,诸侯贵族们的领地城墙不得超过18尺,而鲁三桓掌权后,各自建了气派的城池作为自己家族的“国都”,比鲁国国都还要大,城墙也远超18尺。孔子认为,要削弱三桓,要先削弱他们的城池,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防御能力,于是建议鲁定公,以周礼为由头,让三桓将各自的城墙恢复到18尺以内,高出的部分毁掉。这就是堕三都计划。
三桓这么强势,会答应这个要求吗?要放在以前,三桓肯定不答应。但从三桓专权以来,三桓的内部又分化出了很多“小三桓”,就像之前的阳虎一样。三桓实际上被自己内部的家臣掌控了,他们占据着城池,架空了各家主。为了打击权势日渐强盛的家臣,三桓家主同意了堕三都计划。堕三都具体由孔子的学生子路执行,子路此时在季孙家干活,算是他们的管家。
拆违部队首先来到叔孙氏的郈邑,叔孙氏由家臣侯犯掌权,叔孙氏家主叔孙州仇早就想铲除掉这个祸患,但是力不从心,因此同意堕毁城墙。掌权的侯犯自然不愿意自毁城墙,准备出城和拆违部队决斗。叔孙州仇的心腹驷赤足智多谋,侯犯很信任他,驷赤建议:“咱们先按兵不动,齐国的司马穰苴是我们的好朋友,他肯定会来救援的,等他过来,咱们再冲出去。侯犯听从了驷赤的建议没有出城作战。
叔孙州仇的心腹驷赤为什么还给侯犯出主意,他想的是先稳住侯犯,然后让叔孙州仇和鲁国拆违部队联手消灭他。但让驷赤没想到的是,司马穰苴果然率兵来救。这下糟了,司马穰苴是个牛人,他是春秋后期齐国扛大旗的名将,曾临危受命击退过晋、燕联军。虽然历史上关于司马穰苴的记载不多,但他和孙武一同被列入武庙十哲,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威望。驷赤知道如果司马穰苴和侯犯联手,叔孙州仇怕是凶多吉少。于是他派人在城中散布流言:“侯犯把郈邑送给齐国了,现在齐国军队杀来了,要把市民们都劫去齐国,不听从的人会被诛灭九族。”
流言扩散出去后,郈邑内人人自危,驷赤趁机让百姓冲进办公楼里,占了兵器,守城的士兵相信了流言,也倒戈了。城内兵变,侯犯很害怕,找驷赤商量,驷赤说:“事不宜迟,您赶紧跑路吧,我送你出城。”于是驷赤将侯犯一家老小送出了城,郈邑重归叔孙氏的控制。侯犯离开了郈邑,司马穰苴也就没有带兵过来了,拆违部队顺利地拆掉了郈邑高出18尺的城墙。
接下来是季孙氏的费邑,费邑现在上被季孙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占据,季孙氏家主季恒子视其为大患。公山不狃当然也不同意毁掉城墙,于是季恒子带了军队过来准备讨伐,没想到公山不狃竟公开起兵反叛,直接攻向鲁定公所在的曲阜。孔子作为大司寇率兵抵御,公山不狃兵败逃去了齐国。费邑的违章城墙也顺利被拆。
三都堕了两个,剩下的还有孟孙氏的郕(chéng)邑。孟孙氏家主孟懿子本来支持孔子的计划,但家臣公敛处父极力抵制,他认为郕邑是边防重镇,拆毁城墙相当于少了一道屏障。孟懿子听从了公敛处父的建议,就没有拆毁城墙,成了钉子户。鲁定公后来亲自率军前来攻打,但也打不下来,便就此作罢。
堕三都计划没有圆满完成,但三桓们已经意识到孔子就是个保皇党,对孔子越来越不满。有次鲁国举行祭祀,按惯例祭祀后要将祭肉送给各个大夫,但作为大司寇的孔子并没有收到,孔子意识到三桓是不想留他了,于是找了借口辞去官职离开鲁国,带着几个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也是多灾多难,具体就不细说了。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定居,专心教学及文献整理,于公元前479年逝世。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及主要弟子的思想、言论整理编撰,形成了《论语》一书。
接下来回到吴越争霸的主线剧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