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五:春秋 第四十二章 短暂的巅峰时期

卷五:春秋 第四十二章 短暂的巅峰时期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2028

打完陈国的次年,楚庄王摆出大阵仗,挥师北上,攻打郑国,这次楚庄王带来了楚国的精锐,对郑国是势在必得。楚军围攻郑国整整三月,郑国人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晋国的援军,独木难支,于是就投降楚国,答应给楚国做小弟。楚军带了一大票战利品,美滋滋地回国。晋国其实是派了援军的,只不过还在路上。
晋军听说郑已经投降,楚军都在回家路上了,对于要不要追上去再干一架,中军统帅荀林父和中军佐将先縠(hú)产生了分歧。荀林父认为这次楚军出动的尽是精锐,不可轻举妄动,而先縠急于为晋国出力,主战。最后,先縠不听劝阻,自行带兵渡过黄河追击,韩厥担心先縠全军覆没,建议荀林父率大军支援。
晋国大军虽然都渡过了黄河,但是没什么打仗的心情。楚庄王本来都要回家了的,伍参(伍子胥的太爷爷)嗅到了战机,他看出晋军军心不稳,于是建议楚庄王与晋一战。楚庄王听从伍参的建议,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就地驻扎,准备找机会开战,这场大战被称为邲之战。
刚开始,晋楚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迟迟不开干,这郑国心里看了难受啊,郑国巴不得他们分个高下,然后跟个强力的大哥,好过被迫当个墙头草。于是郑国派了使者到晋军营中请战,说楚国怎么怎么差劲啦,晋国怎么怎么牛逼,肯定打爆楚国。晋国这边好战分子先縠听了更加心情澎湃,恨不得立马出兵,下军佐将栾书带头反对开战,晋军营里分成两派,老好人荀林父拍不下板,晋方分歧愈发严重。
正当晋军内部还在吵架的时候,楚军这边派来使者刺探军情,使者谦卑地说:“大哥,我们这次来就是教育一下不听话的郑国,不敢得罪您呐,您就早点回去歇着吧。”上军佐将士会懂点外交套路,也说软话:“哪里哪里,大家都是为周王室干活,以和为贵。”呆逼先縠觉得士会太软弱,立即放下狠话:“我们老大让我们把楚国赶走,识相的快滚。”哎,英明的先氏家族到先縠这代算是玩完了。
楚国使者回去立马向楚庄王汇报情况,楚庄王了解到了晋军内部不和,觉得这下有戏,于是派出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开着一辆战车去晋军那边挑衅,三人突袭晋军营,抓了个俘虏,割了他的耳朵,装完逼就跑,晋国鲍癸率兵追击,眼看就要追上了,乐伯张弓搭箭,射了一只路边的麋鹿,然后献给鲍癸,说:“大侠,别追了,吃点野味补补吧。”鲍癸看他们都服软了,自己也不好人多欺负人少,就下令停止追击,春秋人真有礼貌。
楚国挑衅小队全身而退,晋军这边,魏锜、赵旃主动请缨去挑战,没被允许,于是换了个说法,说去请求结盟,荀林父就同意了(我怀疑他缺心眼)。这两小子也没安啥好心,他们一直想做大官,上头不同意,于是心存怨恨,老是琢磨着怎么捣蛋,现在找到机会了。魏锜、赵旃白天挑战不成,晚上趁着天黑,潜入楚国军营,杀人放火,楚庄王反应过来后马上组织兵力追击,二人慌忙逃跑。
荀林父看魏锜、赵旃二人迟迟不归,终于发觉不对劲,然后派人前去接应,但是他派的是軘(tún)车,軘车体积大,是一种防御用的兵车,没有作战功能,不知道他咋想的。庞大的軘车带起了漫天尘埃,楚将潘尫(wāng)远远看到,以为晋军主力来了,急忙回营报告,令尹孙叔敖担心追击的楚庄王吃瘪,赶紧组织了三路大军出击。
晋军这边还毫无准备呢,突然看到楚国大军蜂拥而至,前有猛虎,后有黄河,大家都慌了神,更要命的是,统帅荀林父大喊“大家快跑啊,先渡河的有赏啦!”。这么一瞎指挥,军心溃散,兵败如山倒,大家抢着上船逃跑,但是船只数量不够,承载力也有限,大家乱攀乱爬,有几条船立马就沉了,于是那些先上船的人纷纷拿起了大刀,无情地砍向同胞攀船的手,场面惨烈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船里的人一把一把地捧着船板上的断指就往外扔啊,河面瞬间染成了血淋淋的红色,晋军惨败。
这场战役中唯一为晋国保留了颜面的是下军大夫荀首,他本来已经上船了,听说自己的儿子被俘虏了,立马带着一群忠心的部下冲回战场,楚军这边没想到晋军还会反扑,一时间被杀的措手不及,荀首越战越勇,不但俘虏了楚庄王的弟弟谷臣,还射杀了楚国大夫连尹襄老。荀首虽然勇猛,但实力有限,这股反扑的小高潮马上就被扑灭了,他也算是为晋军的撤退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楚庄王也本着春秋大义,没有狠心追杀,让晋军缓缓撤退。
邲之战和城濮之战一样,输赢的原因不在于军力强弱,而是双方高层指挥能力的高低。邲之战后,晋国元气大伤,人心不稳,楚国则为了称霸趁热打铁,出兵宋国,围攻九个月,宋国无力支撑,只好给楚国大哥当了小弟。随后,鲁国也做了楚国的小弟,齐国顺应国际形势,与楚国交好,一时间,中原地区已被楚国掌控,楚庄王也站到了霸业的顶端。
可惜的是,站在巅峰仅仅三年,楚庄王患病逝世,楚庄王的一生都致力于开疆扩土,壮大楚国,楚国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就属这段时间最为辉煌。楚庄王,有实力,有品德,是春秋五霸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位。
楚庄王逝世,对于晋国来说是个好消息,晋楚争霸,仍将延续,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