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千古苒苒 > 卷四:西周 第一章 武王伐纣

卷四:西周 第一章 武王伐纣

书名:千古苒苒 作者:远止浮游 字数:1879

西周,时间线: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的始祖是大禹治水时期的治水办F4之一,后稷,姓姬名弃,高辛帝长子(理论上的长子)。周一族兴起于陕甘一带,因不堪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犯,当时部落首领亶父率领周族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经过世代经营,周族慢慢兴盛,几乎和商灭夏差不多的套路,优胜劣汰,周自然而然得取代了商。
周族最重要的转折点,便是周太王亶父率领族人迁徙到岐山。亶父是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周族在岐山安定下来后,在亶父的治理下日渐兴盛。亶父偏爱幼子季历,他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很识趣,看上位无望,就带领了一些族人去到长江中下游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吴国。
亶父过世后,季历上位,前面说道过,此时的商朝实力空虚,经常要借季历的手去教训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季历也趁此机会打击周围小国,扩充自己的实力。后来文丁察觉到了周族的野心,才将季历囚禁起来,不巧的是,季历身子骨差了点,正好死在牢中。姬昌是季历长子,从小聪明好学,还精通伏羲的先天八卦。季历死后,商王帝乙封姬昌为侯伯,所以姬昌又叫西伯侯。
姬昌二年,姬昌调集了大量兵力准备和商朝打架,帝乙当时还要应付东夷那边的战事,只好向姬昌说说软话,还许诺把漂亮的妹妹嫁给他,姬昌心里也明白现在还不是对刚的时机,于是乎就顺应了帝乙的安排,娶了帝乙表妹,有莘国公主太姒为妻,商、周矛盾暂时缓和。
姬昌和太姒共有十个儿子,大儿子伯邑考,二儿子姬发,后面还有很多有名的,之后再讲。奇怪的是,大儿子伯邑考长的和姬昌一点都不像,以致于姬昌都怀疑他是不是亲生的。可是古代又没有亲子鉴定技术,姬昌又怕将来王位传给他人血脉,于是乎正儿八经的把伯邑考和姬发两个叫来看面相,对伯邑考说,你长的一副臣子脸,当不了大王啊,这是天定的,可不是我乱说的哦。姬发嘛,确实有帝王之相,就选你了。当时姬发才两岁,就被立为世子。
之后姬昌通过兼并周遭小国,不断增强周的实力,暗中不断制造舆论,吹嘘自己,抹黑商王室。后来的事情在前篇说到过了,姬昌被囚,出狱后取得“专征权”,继续东征西讨,于姬昌四十四年,正式称王,号周文王,这一年也称文王受命元年。按照他们周族的说法,姬昌从称王开始,天子就自动变成他自己了,商只是他统治的一个不听话的诸侯,灭商只是讨伐乱臣贼子。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不知道你们看的时候这个梗还在不在,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司徒的话。姬昌病逝于姬昌五十年,文王受命七年,终年七十九,主要功绩便是开拓了周的疆土,后来姬发可以说是坐享其成。除此之外,文王演化的周易,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后经孔子编撰,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等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姬昌逝世后,姬发没有改元,仍续用文王受命年号,并拜姜子牙为相父。此时商朝已处在悬崖边缘,只需轻轻一推,便要坠入万丈深渊。文王受命十一年,姬发四年,姬发发动了对商朝的第一轮进攻,不过这次战争更多是以试探为主,姬发打了几场胜仗后认为此时商朝实力犹存,不宜轻易进取,便班师回朝。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姬发沿用文王的套路,继续制造舆论,不断瓦解商王朝内部势力。帝辛又是个革新派,与很多保守派大臣意见相左,商朝内部矛盾日渐激烈。次年,姬发正式发动战争。商朝内部矛盾激烈,外部又常年与东夷作战,实力大损,最终在与周的牧野决战中失败,帝辛自知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姬发很快攻入朝歌,看到宿敌已经自杀了,都还没轮到自己动手,觉得很不开心,又去虐了下尸,还把帝辛以及他两个已经自杀的女儿的头颅割下,悬挂在旗杆上示众。
商朝覆灭,姬发正式称王,号周武王。由于周是武力夺权,原先很多商朝诸侯并不臣服,姬发觉得,能动手解决的事情尽量不要动口,于是二话不说,直接灭掉了这些诸侯。之前姬发为彰显其仁德,将子受的儿子武庚封为商候,又派了自己的三个弟弟分别驻守在武庚封底的周围,史称“三监”。
周武王三年,姬发身体愈发衰弱,疑心旧都鬼神作祟,便迁都于镐京。病情好转后,姬发开始分封诸侯,大概分了七十多个诸侯国。次年病情恶化,病逝,终年五十四。
都说纣王暴虐,周朝文王武王仁义治国,天命所在,殊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的倒在了周族的野心之下。姬发更是如此,治国才能上不如父亲姬昌,到后来灭商后,自恃实力强大,面对不顺从的诸侯不加以劝化,直接大规模举兵征伐,杀戮欲颇重,要说功绩也就是开创周朝,然而这都是老爹打好的基础,不过他在带兵打仗方面还是不错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