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十六章 秋猎前的一致意见

第四十六章 秋猎前的一致意见(2 / 3)

书名: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作者:张九文 字数:4851

李承乾揣着手又道:“其实孤也想去的。”
李恪也是叹息一声,皇兄身为太子也是无可奈何,父皇秋猎在外,留守长安除了东宫太子,还能交给谁?
长孙无忌站在朝班中,看着太子与吴王还有魏王,这三兄弟低声交谈的样子,而后闭上眼等待着早朝开始。
李世民穿着一身朝服走入太极殿,群臣高呼行礼。
早朝正式召开,第一件事便是杀不杀吐谷浑可汗伏允。
今年夏天时,唐军从赤水源一路追杀伏允,一直杀到了大非川。
入秋之后,这个伏允才被押送到了长安,之后被陛下骂了一顿,关在地牢至今。
这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工作也都和节气有关,春夏两季是干大事的时候,那么秋后就是算账的时候。
当然了,这也不是什么通病,主要是现在人们的作息与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有关。
大事在春夏时节办完了,那么算账的事自然要放在秋后。
父皇要在秋猎前将吐谷浑的事都安顿好了。
经房玄龄提出这件事,朝臣便开始议论了起来,有人主张杀,有人主张不杀。
程咬金站出朝班道:“陛下,末将以为该杀。”
这一次站在朝堂上的将领都是没有参与秋猎的。
倒是有些意外,本以为程家门风不会错过此次秋猎。
见陛下颔首,如今还任职左武卫领军将领的秦琼站出朝班道:“陛下,伏允当然该杀。”
看来武将这边的意见很快就一致了。
大唐的武将还是很齐心的,大家商量一番很快就有了结果。
李承乾扫了一眼朝堂,再看文官这边,大家还在低声议论着。
终于,时任谏议大夫的褚遂良站出朝班,他朗声道:“陛下,若杀了伏允恐往后难以治理吐谷浑。”
李承乾颔首观察着,文官说话就没有武将这么直接,文官一系先提出了假设,再去考虑后果。
中书侍郎岑文本站出朝班,他手执笏板,朗声道:“陛下,臣以为该杀。”
李承乾收回目光,又想到文官一派就没有武将这么团结。
褚遂良连忙道:“若杀了伏允,其族后人势必要反,好不容易打下的青海说不定又会乱起来。”
程咬金不服气道:“若不杀,如何服众,你在这里信口雌黄,我们战死的将士,被劫掠的凉州乡民如何交代!”
“大将军莫要为了一时意气,罔顾大局。”褚遂良道。
“你个……”程咬金欲骂又止。
褚遂良又道:“臣还听说昨日程家的田庄杀了一头牛!”
“你放屁!”程咬金怒道:“那头牛是自己摔死的。”
“呵呵……臣从未听说过牛会摔死。”
“褚遂良,某家与伱说杀伏允,与牛有什么关系!”
朝堂众人又开始议论了起来,杀牛当然是一件很重大的事,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甚至有些县为了耕地还要互相借用。
眼看越吵越凶,忍无可忍的李世民沉声道:“程咬金,你给朕住嘴!”
大嗓门登时戛然而止,群臣也是低头不语。
说起杀牛,其实父皇和孤乃至弟弟妹妹都吃了牛肉,李承乾依旧站着,将自己想像成木雕,保持就好。
杀不杀伏允另说,杀牛这种事提出来就不太好。
有道是跟着上司立功,不如上司一起闯祸。
至少程咬金做这种事,不论朝臣如何弹劾,父皇都会保着他的,毕竟是当年一起打过仗,一起闯过祸,一起杀牛吃肉的铁哥们。
收到了陛下的眼神,程咬金委屈低头,偃旗息鼓。
李世民看向了站在朝班上的三兄弟,朗声道:“恪儿,你说伏允该杀不该杀。”
听陛下问向了站在朝班前的皇子,众人噤声纷纷将注意力放在了太子,魏王,吴王三个皇子身上。
闻言,李恪连忙行礼道:“父皇,儿臣以为该杀!”
李世民道:“为何该杀?”
“伏允劫掠凉州,祸乱河西走廊,此等罪名自然该杀。”
李世民点头,又道:“青雀,你以为呢?”
李泰也站出朝班,缓缓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如赐伏允自缢。”
话音落下,朝班上立刻有了几声议论。
李泰原地走了两步,又道:“父皇是天可汗,如今还号令突厥各部,如若父皇下令杀了伏允,势必会落人口舌,可父皇让伏允自缢,一个畏罪自缢的吐谷浑可汗,自然就没人议论了。”
朝堂上有人开始议论,还有人点头。
李承乾甚至隐约听到有人说魏王很聪明,竟然想到了这种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