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二十三章 太子游长安

第二十三章 太子游长安(2 / 3)

书名: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作者:张九文 字数:4755

今天的早朝结束的异常顺利,朝臣都是很忙的,更别要说朝中重臣,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这些人都是身兼数职。
陛下一走,群臣也急急忙忙离开了大殿,要去忙各类政事。
等大殿中的人都走的差不多了,李承乾这才独自一个人走出太极殿,在殿前停下脚步,目光看着殿前开阔的广场,深吸一口气,洁净的新鲜空气让大脑清醒不少。
今天的阳光很不错,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三月。
大唐的朝政体系很简单,也很明了,大部分的规矩也都是按照前隋的体制。
李承乾独自走向东宫,也不想听李恪的建议,与李泰你卷我,我卷你。
如此内卷,除了会累死自己,没别的好处。
揣着手脚步轻快的走着,今天的心情还算不错,尤其是得到了舅爷的支持,妹妹李丽质的婚事也暂时搁置了。
李承乾揣着手哼着郎朗上口的歌调。
等到了东宫,便与弟弟妹妹们一起吃着午饭。
宁儿道:“殿下,今天于詹事与徐长史会来。”
李承乾将一些肉沫酱汁与葱花撒在面上,简单吃一碗臊子面,道:“孤今日想在长安城走走,就先不见他们了。”
宁儿点头道:“奴婢这就去准备。”
用了午饭,休憩一个时辰之后,李承乾就要带着弟弟妹妹去国子监上课。
她们下午的时光都会在国子监,盘算着往后给她们周末双休。
可对太子来说没有周末双休,更不要说满朝的文武,给皇帝打工,节假日基本上不休,加上偶尔朝堂开支困难,还会拖欠俸禄。
有时候会给一些禄米,或者是丝绢,分一些贡品,用来弥补一些俸禄上的亏欠。
好似每个王朝的初期都挺穷的。
东宫的卷宗很多是“东宫前任”在武德年间留下的,其中就有相关的论述,大唐收缴赋税很困难,至今为止中原还有不少地方收不到赋税。
今天的宁儿穿了一身黑色的男儿装,看起来很飒。
李承乾道:“宁儿姐这一身装束很好看。”
闻言,宁儿还是一脸的严肃,低声回道:“这是殿下穿过的,有点显小了。”
李承乾颔首道:“是呀。”
“殿下很久没有置办新衣裳了。”
“是吗?”
“嗯,奴婢已经向立政殿禀报了,说是今年入春皇后会安排人送来。”
“所以呀,有些条件上,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宁儿从来不会反驳殿下的话语,偶尔会提出一些言语上需要注意的意见,但从来不会顶撞。
带着弟弟妹妹们出了承天门,将她们送入国子监上课。
李承乾站在课堂外,道:“孤来这里两次了,都没有见过这里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老夫子。”
宁儿回道:“殿下要见,奴婢可以去通禀的。”
李承乾又是摆手道:“你不用打扰他老人家,你陪着孤在长安城走走吧。”
“喏。”宁儿带着柔和的笑容,跟在殿下身边。
两人走出国子监,国子监内的学子并不多,这个时辰大多数学子都在弘文馆。
一般的学子很难找到老师教授,更多人都是儿时蒙学,识文解字之后便开始自学。
更好一些的在孩童,他们儿时会读论语。
所以儿时能够接受蒙学是一种筛选,能够接受蒙学就已很不错了,蒙学筛选之后,大多数人都是自学。
鲜有人能够专门请个老师来指导,这又是一次筛选。
以至于在大唐其它村县,能够有一个会读文章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换言之,就是大唐的教育事业进行的并不顺利,即便是现在已经有纸张了,可纸张价格居高不下,书籍传播并不广。
而印刷效率低,又导致了读书人之间的书籍传播,大多数也都是靠手抄。
想要兴科举,又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制造更多的纸张与印刷。
没有足够的纸张与书籍,又很难培养出足够的读书人。
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
李承乾不想继续往下思量,想多了就忍不住想要骂人,想骂这个贼老天,这世上多少年才能出现一个造福苍生的人。
难道全靠我这个祥瑞吗?
宁儿虽穿着男装,腰配一把横刀,一身护卫打扮,警惕四周不让陌生人与殿下走得太近。
朱雀大街喧哗热闹,来来往往的行人有许多。
宁儿讲述着以前这长安城的样子,那时候陛下刚登基,贞观元年时的长安城很萧条,更不用李渊在位的武德年间,那时候还在平定各地的叛乱,分不出人手治理。
到了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治理,长安城这才有了好转,近来年迁入长安城的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