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586章 交通大基建?(第一更)

第586章 交通大基建?(第一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005

这么快就有人推荐康王了,这是赵宁没有想到的。
看来权力场的利益争夺者们,就像海里的鲨鱼,稍微闻到一点点血腥味,就会疯狂涌过来。
让赵构来任职安南都护府大都护这个想法,其实赵宁是有的。
对于大宋朝制度的调整,也一直是赵宁这段时间在思考的诸多问题之一。
这时,王怀吉又在门口说道:“陛下,今年的科举状元张九成在大庆殿外恭候。”
赵宁合上书,说道:“朕这就过去。”
赵宁到了大庆殿后,宣张九成进殿。
“学生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免礼。”
“谢陛下。”
张九成到这里来,当然是有原因的。
张九成是今年的科举状元,此时此刻东京城最风云的人物。
不知道有多少大佬想要拉拢他。
但他还不满足,他提出要做制科考试。
所谓的制科考试就是大科、特科,是古代选举非常之才的考试。
在北宋,秘阁试六论是制科考试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通过了,就可以见到皇帝,参加御试。
所谓的秘阁试六论出题范围极广,包括了九经、兼经、正史,以及武经七书。
大宋朝的武经七书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经典。
显然,张九成通过了秘阁试六论,进入了最后环节。
在正史上,两宋三百多年的御试只有二十二次,入等者不超过四十余人,入三等者只有四人。
当年,苏轼参加了两次制科考试,均入三等,足见苏轼之才。
很多人认为的苏轼是文学家和吃货,但是在当时的宋人眼里,苏轼可是正儿八经的宰相之才,大宋朝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人物。
至于有些人说苏轼是低情商,那可能是历史圈里最大的笑话了。
“久闻卿年少时追随杨时求学,才识过人。”
“学生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刻苦,谈不上才识过人。”
赵宁也不吝惜赞扬,他说道:“能到这里来,说明你的确有过人才识,能有你这样的人才,朕心甚慰。”
其实张九成这个人,赵鼎多次跟他提及过,确实是一个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才。
赵宁和赵鼎在用人方面从来秉承着一个原则:敢做事!
官场是个权力体系极其复杂的地方,它又有着一个巨大的惯性思维: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以至于在执行层面的许多事情很难落地。
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思考问题,那些相互攀比“这个问题我早就想到了”的人,基本上没一个能成事的。
说它一万遍,不如干她一遍!
而张九成就是那种敢做事的人。
赵宁也不再含糊,直接出题,他说道:“对于宋金关系,你如何看?”
张九成没想到赵官家出的题目,竟然是如此言简意赅。
与过去那些文绉绉、故作高深的题目不同,这个题目听起来,仿佛十分简单。
换做一般人,可能立刻就有了答案,例如:宋金关系缓和,双方贸易正常往来,就像过去的宋辽关系一样。
又或者会说:那是金国的阴谋,他们在麻痹我们。
但显然赵官家要的不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判断。
张九成说道:“对于宋金关系,臣认为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
“哦?”赵宁愣了一下,兴趣来了,他说道,“你细细说来。”
“宣和年间,我朝武功废弛,但富有四海,金国虎狼,焉有不南下之理?然则经历数年交战,金国也颇有损失,你来我往,才有了现在的和平,但金国只在做短暂的休整,很快必然还会有一场恶战。”
“你说此话依据何在?”
“学生翻看了这些年官报中金兵的伤亡,数场大战下来,根本没有伤及金国根本,金国灭辽太快,内部管制不稳,这短暂的和平,只是金国中场休息罢了。”
赵宁心中对张九成的回答很满意。
真正的人才,你既要能判断事务的结果,但也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赵宁并未表现出来,他说道:“那大宋该如何应对?”
“我朝有两大敌人,一为金人,二为西夏,金人下一次南下,西夏必发兵,此点毋庸置疑,若此局面,我大宋危矣。”
“是以,大宋与金交战,必先灭西夏。”
“现在局势对我大宋有利,朝廷开辟辽东军镇,拉长战线,吴晋卿收复太原,取得了收复河东失地的优势条件,若收河东,断西夏与金国之联,朝廷可灭夏,灭夏则斩金贼右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