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552章 扩张时代来临(第三更)

第552章 扩张时代来临(第三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040

其实钱喻清在信中也是坚决要打的。
这关系到他这个新贵日后在朝堂上的地位。
对于赵宁来说,这关乎到大宋海洋战略是否能打开。
讨伐交趾的决议便如此定了下来。
但是关于如何打,军政院和枢密院就吵起来了。
有人说水陆双线推进。
有人说直接水路南下登陆。
还有人说走陆路,在广南西路的邕州屯兵,在边境的思明州建立前哨,用强悍的步兵一路推进交趾的国都升龙。
然而,问题来了,强悍的步兵都在北线,从北线调兵下去,北方人肯定无法适应交趾的气候。
仅仅这一点,就限制死了这一次战争的兵源。
只能从沿海和两广募兵。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统帅派遣谁?
打下来之后,如此长的线路,朝廷该如何治理那里?
关于这两点,军政院和枢密院吵得不可开交。
直到十月初五,门下省左谏议大夫范宗尹呈递了一份奏札。
范宗尹是这样说的:“当此时,众人忌惮派遣交趾的统帅,拥兵自立。”
“昔时,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
“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手环视,是此法的弊端所在,现在应到了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派遣一位得力干将,委以兵权,收回交趾,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不是更好吗?”
范宗尹对赵宁说了他在历史上对赵构说的话,除了把北方换成交趾以外,其余的内容几乎一样。
也正是因为这个人的提议,赵构果断释放了兵权给南宋的将领们,包括募兵权。
这也使得范宗尹在大宋的历史上成为最年轻的宰相。
赵宁心中其实早有此意。
赵宁将范宗尹的奏札给赵鼎看了。
赵宁问道:“你以为如何?”
赵鼎说道:“此言有理,本朝无法收回交趾,也大概是这个原因。”
大宋不能收回燕云,与体制无关,与赵光义有关。
如果赵匡胤能多活一段时间,燕云收复的概率是很大的。
不过,大宋不能收回交趾,就真的与体制有关了。
也就是范宗尹和赵鼎所说的藩镇。
在古代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朝廷想要扩大帝国版图,就必须施行藩镇制,或者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体制。
例如大唐,各地设立藩镇,藩镇权力极重,又设立都护府,都护府也权力极重。
但是大宋朝,司法权、财政权、募兵权、人事权,几乎全部在朝廷。
大唐的藩镇是可以决定地方军事长官的,大唐的财政收入有一部分是留在地方的。
而大宋朝,一个知县的任命都必须经过东府,财政除了地方官僚的工资,其余一律上缴到东京。
这样“强干弱枝”的国策,是不可能使地方强大的。
它维持了稳定,却不能维持遥远地区的疆域。
所以说,若不是赵光义,大宋能收回燕云并很好地管理燕云。
但如果不开设藩镇,大宋不可能收复交趾。
赵宁说道:“这个范宗尹,应该提到吏部侍郎,此人对事务的观察颇为犀利,有识人辨事之才。”
“陛下有理,而且此人刚正直言,臣会去安排。”
“你觉得派遣谁征讨交趾?”
“臣觉得,派遣吴玠之弟吴璘最为合适。”
“为何?”
“吴璘与吴玠感情甚笃,他兄长在河东,派他去打交趾,打完后他必然会回来,不会拥兵自重,且他是北方人,到时再设立都护府,以文臣辖制,譬如藩镇。”
确实譬如藩镇,但却是弱化版的藩镇,至少不会立刻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
“吴璘在陕西,岂不是要从陕西抽调人手?”
赵鼎说道:“只需抽调五百即可,这五百人并非战争主力,只是在广南西路训练军士,主力还是交给两广本地人,这样士兵们不会出现水土不服。”
“好,就按照你说的去办。”
接下来,赵宁给张浚写了一封信,相当于是要人的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