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366章 西夏骑兵(第一更)

第366章 西夏骑兵(第一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123

当西夏骑兵入场的时候,意味着战争已经全面展开。
西夏人有大量的战马。
西夏全国总人口差不多也就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之间。
但据相关文献记载有战马总数80万匹,比金国战马还要多。
为什么?
因为西夏完全掌控了河西走廊,那里有张掖的丹山军马场。
它可以追溯到霍去病时代,在后来,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军马场。
当年汉武帝打河西走廊的目的是砍断匈奴人的右臂,也是为了扩充马源,但没想到河西的马场条件得天独厚。
这多亏了祁连山冰雪对那方草地的滋润。
到了十六国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那里扩充大马营,十数年养马高达200万匹,骆驼100万峰,牛羊无数。
不过这个数据应该是有水分,却也足以证明了河西走廊畜牧业之发达。
此后张掖成为历代皇家马场。
而大宋是没有掌控河西走廊的,西夏人迫于强大外敌的压力,对牧马业格外重视。
当然,不是说西夏有80万战马,就能组建数十万骑兵的。
战马这种东西,就一个字:费钱!
古代养活一个骑兵的成本大概相当于六个左右的步兵。
如果是重骑兵,则相当于十六到二十个轻步兵,八个步人甲。
骑兵永远是最烧钱的,重骑兵就更是直接把钱堆起来再倒油进去猛火燃烧。
而当初的大汉朝,武帝又是开国企又是印钞机又是卖官,最后在漠北之战为卫青、霍去病一共筹集了十万骑兵,但要靠四十万步兵做后勤。
赵宁也是穿越过来之后看了账目,才知道电视剧里动不动几十万骑兵,都是瞎扯淡。
西夏最精锐的重骑兵“铁鹞(yao)子”总兵力也才三千。
有传闻金兀术的铁浮图就是根据铁鹞子改编来的。
纵使只有三千,但冲锋起来,如同古代的坦克军团一样,根本无法抵挡。
神宗时期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西夏动用铁鹞子为大军开路,大宋西军不可为不强,但依然被铁鹞子冲散。
永乐城一战战死宋军高达一万二千人。
当年李元昊创立铁鹞子的时候,也以其恐怖的冲击之势在西北来回碾压,宋军根本没有办法。
不止大宋遇到铁鹞子头疼,当初强悍无比的辽国,一个辽国骑兵配三匹马,跟铁鹞子打,也胜少败多。
而且其实神臂弩,也是西夏人发明的,后来传到大宋。
不过,李良辅出动的骑兵并非“铁鹞子”。
铁鹞子是西夏最强战力,人人披装甲,人与马相连,如铁浮图一般,李乾顺怎么可能将铁鹞子交给李良辅?
那左右两翼的西夏骑兵大多披着轻甲、皮甲,手持弓箭、长刀。
骑兵冲锋也是有讲究的。
大宋朝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里有说。
骑兵五人一队,每骑左右相隔二十步,这是留着缓冲空间,同时每一骑可能有两到三匹马。
而每一队的相隔差不多是五十步到一百步之间。
前后排间隔是百步。
包括岳飞用神武军骑兵也是这么用的。
至于有些纸上谈兵的文人说在大会战中挖壕沟、陷马坑、铁蒺藜,那纯粹是坐在家里乱说了。
大会战中,骑兵出动之前,会有一批轻骑兵过去探路,做浅度进攻。
无论是西夏骑兵还是金国骑兵,都会如此。
虽然之前看着宋军也是从远处过来的,但为了以防万一,西夏骑兵还是先过去试探了一番,在没有确定任何陷马坑等陷阱后,西夏两翼骑兵才大规模推进。
左右翼各三千骑兵,每一骑配置三匹马。
这是李良辅骑兵压箱底。
西夏人打仗非常鸡贼,他们不一般不跟你正面打大会战,而是喜欢利用骑兵和强悍的“步跋子”搞突然袭击。
像此时兰州会战这种正面大规模的两军对决,绝对不是李良辅想要的。
李良辅大骂道:“该死的宋狗!为了骗老子,连主将都杀!”
而且祸不单行,被骗后,阿土罕却贪功冒进,使这场大会战的格局变得十分奇怪,西夏大军被分割成三部分。
一部分在兰州城下,一部分在李良辅手里,一部分在阿土罕手里。
一支一万人马,一支两万人马,还有一支三万多人。
更要命的是兰州城下的三万多人,距离此地有二十几里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