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言情 > 回到宋朝当暴君 > 第257章 翁彦国入京(第三更)

第257章 翁彦国入京(第三更)(1 / 2)

书名:回到宋朝当暴君 作者:画凌烟 字数:2027

正月十四,淮西寿州。
新年还没有结束,寿春府所有官员都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这几个月,户部派下来的官员,以及后来来的肃省院的人,在寿春掀起惊涛骇浪。
这一日,淮西转运使翁彦国见到了寿春通判王仲衡。
“本官要进京一趟。”
王仲衡惊讶道:“翁漕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入京?”
“是陛下传召。”翁彦国说道,“想必是因为王敬自杀一事。”
“眼下聂昌和李崇文等人却都还在寿春,他们逼死一位知州,难道朝廷也不管?”
“朝廷不可能不管,朝廷若是不管,岂不是要大乱?”翁彦国说道,“本官此去京师面圣,也好了解清楚陛下的态度。”
皇帝的臣子,被另一批臣子无任何证据地逼死,这事如果皇帝不管,不表态,岂不是朝纲崩坏?
这种事,赵佶在位都不会不管。
“翁漕,你入京,那赵鼎会不会因为收税问题,对你问责、罢官?”
翁彦国道:“你且放宽心,这一次少税可不是淮西独有,各路税收多少都有下降,赵鼎若是以此来罢免我,恐难服人心。”
“即便赵鼎罢免了我,我也不足为惧,届时天下人心皆在我,而不在赵鼎。”
翁彦国说道:“我离开之后,你要把控好局面。”
“翁漕放心。”
大宋朝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赵匡胤开国,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加设了通判这个职位。
地方其他官员是吏部提报,政事堂最终盖章任命。
但通判却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但现在问题是,通判也牵涉到对抗新政里面来。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在地方上待了的官员,无论是政事堂任命的,还是皇帝任命的,都可能对抗新政。
为什么?
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在地方上待了,就难免有利益牵扯,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现在京师新政派的大多数官员,要么是曾经有把柄的,例如高俅,要么是底层提拔起来的,利益很浅,例如秦桧、赵鼎,都是直接提拔。
所有的政治派系里,都必须注意参与到其中的角色的利益纠纷。
利益既得者中可能会有背叛自己的群体的个人,但绝不会出现背叛群体的群体。
例如当年刘彻制衡和清除旧派贵胄、将领的方法,就是从底层提拔新派的卫青和霍去病等人。
所以,归根到底,这不是个人角色之间的斗争,而是背后利益群体的角逐。
正月十六日,晴,微风。
汴河的冰面被人凿开。
有专门的人囤积冰块,等待夏日使用。
汴河的水面波光粼粼,河边树枝上落满了积雪。
一些年轻人从汴河走过。
据说国子监最近正在调集学生,是年前进行过一次测考,考试合格的,都转到了东京大学。
仅仅这两天,就有好几百名学生获得了进入东京大学的资格。
那些年轻人此时便是去东京大学的路上。
而且据内部透露,所有东京大学卒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地方报社,或者地方监镇衙门工作。
这些还不是最喜欢大宋朝读书人的。
大宋朝传统的读书人很是瞧不起吏员,有些读书人当吏员是被迫。
那到底是什么刺激了这些年轻人的积极性?
东京大学的山长(校长)是当今赵官家,能进东京大学读书,意味着自己以后是天子门生,是佐天子而治天下。
这种荣誉,是读书人抵抗不了的。
而且在去年六月与《京畿路新农政条则》一同推出来的《京畿路吏员条则》将吏员地位大大提升,甚至有机会进入官学堂去深造。
其实对于新学的政策,现在才只是赵宁的开端。
东京大学是为了培养新的人才,同时也是为了为日后的“村官”计划做准备,打基础。
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就体现在基层的执行力上。
过去基层的吏员都是本地人,缺乏制衡和管理,所以大宋朝历史上有“官弱吏强”的特点,对吏员过于依赖,却又对吏员无法强有力管理。
到底许多政策无法落到农村里,动员能力更是弱如菜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