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93章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第93章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1 / 3)

书名: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作者:青红 字数:2814

李青想绑架时间,却无法做到,它无影无形,总在不经意间溜走。
岁月如刀,斩天娇,催人老!
永乐十七年,经过十余万工匠的不懈努力,长陵完工。
朱棣再次北巡,朱瞻基披麻戴孝,一路扶棺至顺天。
李青也没想到后世的大明十三陵,第一位下葬不是皇帝,而是皇后。
徐妙云下葬了,朱棣的心仿佛也跟着埋了进去。
他一个人坐在墓前,满脸落寞,静静烧纸钱,烧了好多好多纸钱,他就那么坐着,谁劝也不听。
不出意外,朱棣再次病倒了,这次比上次还严重。
昏迷了两日,李青为其灌输了两日真气,好在朱棣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醒了也就好了。
只是,情绪很低落。
朱棣恢复后,第一时间下令全力建造新都,永乐十八年新都必须完工。
一来,他无法接受长时间远离妻子,
二来,朱棣老了,他知道迁都若不在他活着的时候完成,耗资弥巨的新都恐将沦落成一个空壳。
~
回京后,朱棣几乎不管事了,大事小情都交由太子处理。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太子的地位,有锻炼太子之意,同时,也是为了安抚文官集团,为迁都做准备。
朱棣明白,迁都势必阻力极大,他能管得住武将,却无法拿捏文臣。
他和文官的积怨太深了,根本无法调解。
好在朱瞻基已经长成,可以适当地给父亲分摊一小部分压力,让小胖得以喘息。
……
同年九月。
蓝玉也走到生命尽头,在一个夜晚,无声无息地病逝,李青连离别之言都没来得及说,他就那么走了。
蓝玉的一生是憋屈的,也是辉煌的,他的战功不容忽视,理应被后世铭记。
李青、李景隆进宫面圣,为蓝玉谋身后名。
朱棣欠了二人大人情,尽管不爽蓝玉,也不便对一个死去的人斤斤计较,况且,蓝玉是真的有功于社稷。
除了没有给蓝玉封王,该有的礼制都有。
而且,在李青、李景隆的再三请求下,给了蓝玉一个极高的谥号,武毅。
谥号分文谥武谥,文谥中,最高的是文正,迄今为止,大明还未有人获此殊荣。
武谥中,最高的是武宁,获此殊荣者,也只有一个徐达。
武毅仅次于武宁,这个谥号不低了,但蓝玉绝对配得上。
李景隆想给蓝玉求个武宁,但被朱棣拒绝了。
因为蓝玉算不上开国功臣,那么多开国功臣,也只有徐达一人获得武宁谥号,而且,他也不愿把蓝玉提到和老丈人一个高度。
李青倒没再坚持,武毅也挺不错了。
停棺七日,蓝玉下葬。
下葬这天,李景隆哭得稀里哗啦……
……
……
同年十二月。
顺天府基本完工,只剩一些边边角角还未完善,但已经达到迁都要求。
朱棣精神大振,让百官做好准备,来年三月,正式迁都。
原本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乱了起来。
百官激烈反对,各种理由层出不穷,朱高炽安抚,然并卵。
这次是动了百官的根基,他们决不妥协,勋贵们不如文官那么激进,却也表达了反对迁都的意愿。
谁都不想离开江南,去北平那样鸟不拉屎的地方。
在群臣的观念里,北平就是苦寒之地,去那儿和流放没太大区别。
武将还好,现在掌权的都是靖难功臣,亦或靖难功臣之后,他们对迁都的排斥并不大,但文官就不同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根都在南方,背井离乡去北平,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而且,北方一穷二白,去了那儿,就是想捞些油水,也无从捞起。
不像在南方,随便动动手,就能沾一手油。
反对声不绝于耳,
当此时也,朱棣再一次打破了规则,开始翻旧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