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66章 表面形势大好,暗里波涛汹涌

第66章 表面形势大好,暗里波涛汹涌(1 / 2)

书名: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作者:青红 字数:2575

朱棣来了兴趣儿,“说来听听。”
“清丈土地的所有人,不得去本省清丈田亩。”李青认真道,“另,检举揭发同僚不法的奖赏,一定要大于清丈土地本身的功劳,这样才能极大程度避免为求功绩,多报田亩数量的情况;
苏湖熟,天下足,江浙一带要更加重视,前去清丈田亩的官员,最好用北方人……”
朱棣频频点头。
“清丈田亩是为了提高赋税,而不是掠之于民。”李青感叹道,“千年田八百主!
百姓贫苦,没有抗风险的能力,风调雨顺还好,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不得不变卖土地,换取生机;
清丈田亩,还能很大程度减免百姓的多余负担,由于信息延迟,很多百姓都是耕地没了,还要交税。”
李青建议道,“臣以为,清丈田亩应设为常驻,比如:三年清丈一次。”
朱棣深以为然,点头答允。
聊了会儿细节,朱棣又把话题引到了皇后病情上。
对此,李青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承诺尽力医治。
~
午朝,朱棣颁发清丈田亩政策。
群臣暗暗叫苦,尤其是听到清丈田亩改为常驻,隔三年一次,更是叫苦不迭。
但他们没有正当理由反对,提出的种种弊端,都已被完美解决,他们还能说什么,只得违心道:“皇上英明。”
不过,利益受损如此大,他们自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永青侯府。
昨日送礼的侍郎,先后到来,寻求李青帮忙。
不巧的是,李青病了,无法见客的那种。
昨日收钱笑嘻嘻,今日办事连人都不见,可把文官气得不轻。
他们个个精明,哪里看不出来李青这是在装病,却拿李青没有办法。
……
李青这一病,就是半个多月,直到清丈田亩的官员下乡,他才有所好转,勉强上个午朝。
木已成舟,官员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这次清丈田亩,利益受损者不止是官绅,勋贵也受到了极大波及。
他们也贪,在老家都聚拢了大量田地,几乎个个是地主,这次清丈后,损失的钱财不是个小数目。
这些,朱棣自然明白,因此,他对勋贵明里暗里做了一番赏赐,用以安抚。
国库没钱,但他可以印钞。
这次,李青也没劝住,朱棣一口气印了两千万贯钞,用作朝廷开销,官员俸禄一半米,一半钞,其余宝钞,全都用作新都建设、通运河。
没办法,国库是真没钱了,宝钞贬值和朝廷破产只能选一个,朱棣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好在大明宝钞坚挺了数十年,并未造成大动荡,眼下,宝钞信用还是很能打的。
印钞意味着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也不一定是坏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
不过,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能跑过通货膨胀的基础下。
就目前而言,超发两千万宝钞,大明完全能吃下,没有任何问题。
李青谨慎观察局势,发现超发宝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钱都花出去了,带动了就业率,加了大宝钞流通。
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些许物价上涨,但在可接受范围。
时间一天天过着,李青这个兵部尚书,很会偷奸耍滑,没有仗打,兵部还是很清闲的,除了给皇后诊治,上朝打卡,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家里。
刊印永乐大典的事宜,由户部夏原吉在做,李青倒也乐得自在。
不过,每一版大典印出来,他都弄了一套,一册不落。
现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有近两千册。
……
十二月,瓦剌部脱欢前来朝贡,朱棣接受了他们的朝贡,并重开茶马贸易。
接着,鞑靼部也前来朝贡,朱棣一样让礼部接待,适当加大了些贸易规模。
与此同时,运河也到了收尾阶段,新都建设也工程过半,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唯一不好的是徐妙云的身体。
朱棣见媳妇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索性将国家大事交给太子,带着老婆回了北平。
美其名曰是去查看新都建设进度,实际上就是去旅游了。
朱棣一走,文臣们立即来了精神,旧事从提,嚷嚷着频繁清丈土地的危害。
小胖身心俱疲,只好找李青商议。
客堂,两人相对而坐。
小胖愁容满面,苦笑道,“父皇只是暂离京师,他们就集体反弹,若是父皇哪天不在了,还不得造反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