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17章 国库吃紧

第17章 国库吃紧(2 / 2)

书名: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作者:青红 字数:2811

朱棣气愤的是,建文给他开了个坏头。
他得位不正,更不愿得罪百姓,所以他废除建文新政时候,却保留了建文税赋政策。
而且,为表他更爱民,朱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降了一波税。
大明赋税本就不高,经过连续降税,国库虽不至于入不敷出,却也没多少剩余。
加上朱棣削藩、造船、建织造局、瓷窑……大笔开销,国库是越来越穷,不然,以朱棣的性子,都要北伐了。
不过降赋税虽有弊,却也有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以预见,大明的人口即将迎来增长。
朱棣叹了口气,道:“朕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海上通商大赚一笔。”
李青点头笑道:“海上贸易绝对能赚大钱,这一点皇上大可放心,不过……凡事不可急于求成,大明现在财力紧张,时不宜再开源了,节流才是当务之急。”
顿了顿,“皇上不妨找户部尚书,好好商议一下节流的事儿。”
他劝道:“光打仗,打不出来盛世的,皇上不可太冷落文臣,他们也是你的臣子!”
朱棣缓缓点头,“说的在理。”
沉吟片刻,他扬声道,“去传夏原吉来。”
……
小半时辰后,夏原吉匆匆赶来见驾。
朱棣开门见山,“夏爱卿,国库日益吃紧,你可有良策?”
闻言,夏原吉都要哭了,天可怜见,皇上终于知道国库没钱了。
略一思索,夏原吉拱手道,“皇上,臣有一策,可极大缓解财政问题。”
“说来听听。”朱棣来了精神。
“减少藩王俸禄!”
“不可,如今正是九边藩王刚换了藩地,贸然削减他们俸禄,保不齐会在出什么乱子。”朱棣摇头,“即便削减,也不是现在。”
夏原吉无奈,想了想,又道:“军中的老兵可进行削减,这样……”
“漠北还未平定,如此做太寒人心了,不可不可。”
夏原吉:“……”
“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朱棣问。
“呃……臣还有一策,不过,省下的钱不算多。”
“说说。”
夏原吉拱手道:“朝廷官员稍多,可适量的进行裁撤,这样可以省一部分俸禄。”
“嗯,这个好。”朱棣大点其头,“你回头尽快准备个预案出来,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
夏原吉无奈点头,藩王待遇不减,军队亦不裁员,却只冲着文臣职位,皇上如此重武轻文,让他满心无奈。
“臣告退。”
朱棣待其离开大殿,朝李青笑道:“这人还可以,不和文臣沆瀣一气,心肠不错。”
“呵呵……”李青含笑点头,“文臣中也有许多一心为国之人,并非皇上以为的那般。”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不过还是压着他们一些好。”朱棣摇头道,“军队的制度合理,基本没可能造反,文臣倒不会造反,但他们会腐蚀江山社稷,对他们还是得防着点儿。”
李青挠了挠头,“皇上考虑的也是。”
浅谈一会儿通商事宜,朱棣突然道:“李青,朕觉得宝钞还是可以适当多印一些,大明正处于上升阶段,朝廷在花销宝钞的过程中,也能带动百姓生活。”
李青默然,朱棣这话不无道理,适当的放水有利于促进消费,可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但他又怕这个口子一开,以后就难收了,迄今为止,他最大的成就便是稳住了宝钞购买力,实不想让大明宝钞重蹈覆辙。
于是道:“宝钞只是交易的筹码,并不是财富,不是说宝钞不能多印,而是要根据大明的国情来定。”
顿了顿,“等通商之后,海外之物陆续进入大明,国家越来越富足,届时再根据情况多印部分宝钞,这样才利国利民。”
朱棣点头轻叹:“那就以你所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