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第135章 岁月如梭

第135章 岁月如梭(2 / 2)

书名: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作者:青红 字数:3126

李青叹道:“相识一场,我也不愿见你遭难,言尽于此,至于你听不听,就看你自己了。”
蓝玉无言,沉默许久,起身抱拳一礼,“谢李兄良言相赠!”
……
李青依旧过着悠闲的生活,而蓝玉回去后没多久,就和大量义子解除了关系,只留下不到十个义子,行事也收敛许多,不再那么嚣张。
大明持续利好,北平、大宁、大同等地皆有元人投奔,数量虽不算多,但形势持续利好。
有好消息,自然也有坏消息,毛骧不满现状,欲再次拔高锦衣卫的影响力,将近乎结案的胡惟庸案,再次搬了出来。
一时间,逐渐趋于平静的朝堂,再起波澜。李青劝了几次,但后者听不进去,还说他如今位高爵显,自然无欲无求。
李青无奈,只好劝朱元璋。
不料,朱元璋却道,“标儿太过仁厚,咱不在死前帮他清除这些不法勋贵、悖逆大将、贪官污吏,日后他坐上皇位,将举步维艰。”
李青静默无言。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溜走,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洪武二十一年,尽管李青使劲手段,仍是没挽回脱古思帖木儿的生命。
至此,北元彻底终结!
而随着这位皇帝去世,融合事宜也受到了极大阻碍,自洪武二十一年之后,再也没有元人投入大明怀抱。
但大明这几年的付出,也并非作无用功,元人虽然因为自己皇帝的死,对大明产生了疏离感,却也没有进犯大明边疆。
朱元璋厚葬了北元皇帝,而后修订了新政策,如:加大茶马贸易,收购人参、雪莲等药材,收购皮货……
等等措施,大大缓和了双方关系,毕竟劫掠大明,付出的成本也高,有生意可做,他们也不愿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
和平对大明带来的利好实在太大了,百姓日益富足,经济越来越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朝堂上,却是血雨腥风。
官员个个胆战心惊,处理政务的效率也低下许多,朱标的压力更大了,已经有了早衰迹象。
李青不敢怠慢,针灸、药汤、甚至暗暗以真气治疗,好一通忙活,总算是将朱标身体状态扭转过来。
但生理上的病李青能治,心理上的他就无能为力了。
因为朱元璋的杀戮,父子俩经常吵架,但每次都是朱标败北。
李青多次劝谏,但老朱根本听不进去。
甚至还常称:国之储君,若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住,那以后也不要当皇帝了。
朱标很刚,也时常回怼过去,称:这太子不当也罢!
结果,换来的却是老朱的一通臭骂。
朱元璋老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儿子是什么人他太清楚了,生怕儿子会因仁慈坏了大事,不在死之前为儿子把路铺得平坦坦,他死了都不闭眼。
这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可这位父亲,却忽略了他的这份爱有沉重。
朱标根本承受不住,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李青坐不住了,恐吓老朱再这样下去,太子有生命危险。
朱元璋果然上心,把太医院的太医一股脑全请来,给朱标检查身体。
可太医得出的结论,却是太子身体无恙。
于是,李青被打了一顿板子,关了一个月的禁闭。
朱元璋则是继续他的铺路大计,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短短五年时间,被胡惟庸案牵扯进的功臣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流放的有上万人。
朝中文臣更是整个换了个遍,找不到一个老面孔。
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也未幸免于难,于洪武二十三年被拉上了断头台。
一家七十口,除了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余者尽皆被杀。
临安进宫哭诉,却被朱元璋狠狠训斥,她想不开,回去后就上吊了,还好被下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朱标闻讯彻底爆发,直接跟老朱开撕,最后更是上演了全武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