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炮火1906 >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击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击(2 / 3)

书名:炮火1906 作者:费虚 字数:11430

8日晚,加藤召请藏相若规礼次郎、海相八代六郎、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池张造举行密谈,拟定了对德要求内容。至此,参战的外交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而日本的蠢蠢欲动,似乎并没有让中国有所警醒,相反,日本舰队的聚集,在中国的说法成为了为协约国海上护航。

与此同时,青岛的德国人也在紧急的磋商,准备应对日本的攻击。

德军虽然在离本土万里小~说~就之外应战,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的消极,他们同样的热情激昂,就跟他们在本土的同胞一样,做好了血战的准备。

德军的士气的确很高,但是,也有许多军官感到担忧,一旦防守遭受挫折,他们的士气很容易低落下去。

毕竟,他们人数太少,经不起消耗,这是个致命缺陷。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mm炮、2门240mm炮、4门210mm炮、7门150mm炮和4门105mm炮,此外还有若干门88mm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mm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750人,其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

虽然不至于像旅顺要塞那样,在日俄两国多年经营下,变成浑身是刺的刺猬,变成一个钢铁堡垒,但这样的防御力量,还是能够让任何敢于进犯的军队付出沉痛的代价。

战前参观青岛的提尔皮茨提督曾赞叹说“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

青岛的德国海军第3陆战营有1300人,包括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1个工兵连、1个炮兵连和2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也在几天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4000人、120挺机枪和90门炮。

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夸耀说:“日军若想攻下青岛,需要付出4万人之代价”。

而更为精确的计算,日军必须要付出四到五倍于德军防守人数的损失,才能攻克青岛要塞。

也就是说,日本要付出两万人左右的死亡,才能啃下青岛要塞,这还是起码。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真心要求日本立即参战,甚至对日本参战顾虑重重,因为“一般人担心的是日本将乘机在亚洲大陆推行扩张政策”。

果然,英国8月9日收到日本备忘录后,立即要求日本暂停军事行动。日本对此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英国允诺日本出兵。11日,英国只得同意日本参战。日本即于8月15日致送德国最后通牒,宣称已同英国商妥。其实,英国出于种种原因不便公开反对罢了。

英国之所以答应的这么迅速,并不拖泥带水,是因为他们也想借着日本的手,来试探一下中国的态度。

在英国国内,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敦促中国对德国宣战,从而让中国收回胶州湾;另一种则是支持日本对德宣战,从而将中国与日本的矛盾激化。

日本参战“并不是履行日英同盟条约明文规定的义务,而是企图以对英友好的形式,排除德国在东方的势力,提高日本的地位”。

日本真正的用心是借参战之名,行独霸中国之实,‘在大陆上推行自己的领土扩张政策,寻求在亚洲的霸权和优势。

日本宣布‘中立‘前天即8月3日,日军大本营即在佐世保组建了舰队,并对陆海军进行了动员和调动“8月15日日本,发表题为社论称:‘如果日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大军运往中国追求其野心,则必将带来使我国陷入危险之事件‘。

英国固然想看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因为这次与日本的战事而消失,未尝没有削弱日本的心思。

日本日益的表露出了独立性,英日同盟只是日本的美丽外衣而已。

也就是说,拉拢中国加入到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或是促使中日两国陷入战争,成为了主流的两种意见。

但看来,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些,毕竟英日同盟对于当前的英国来说,还是无比需要的。

日本在通牒中写道:“日本政府,郑重地考虑了日前局势,并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持东亚地区和平充分交换意见以后,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要求德国舰队须立即撤离日本及“中国海”四周,不能擅离者立即解除武装;“德国政府应在一九一四年九月十六日以前,将全部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和无补偿地移交给日本当局,以便归还中国”。并限8日内答复,若迟至8月23日未接到满意答复,将“任事态自行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