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葬元 > 第635、636 文太尉誓师南征…大理王密议北伐

第635、636 文太尉誓师南征…大理王密议北伐(2 / 3)

书名:葬元 作者:武猎 字数:5731

他们才有机会出兵攻唐。
换句话说,唐军要是在安南速战速决,他们一定不敢出兵。可要是唐军陷入泥潭,那就是绝好的机会。
躲在高原上占据绝对地利的大理军,才有可能冒险攻打益州。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李洛故意在安南“陷入泥潭”,当然是一出战略欺骗,引诱大理和赵宋军事冒险。
将大理主力引出来干掉,是这次南征的目标之一。
还仅仅是目标之一罢了。
南征这么大的动作,李洛不可能只有一个目标。他哪次不是一箭双雕,甚至一石四鸟
“授节”李洛下令。
号角声中,一根节仗奉上,李洛接过节仗,授予文天祥。文天祥恭敬的接过,大声道“臣必不辱使命”
这就是赐节。
“颁印”
文天祥再次双手接过大印,第二次大声道“臣必不辱使命”
“赐符”紧接着兵符也交到文天祥手里。
“臣必不辱使命”文天祥第三次说道。
“誓师”
文天祥也是一身华丽的玄甲,腰挎唐刀,兵符,一手持节,一手托着军印,不疾不徐的走上高台,面对全军将士。
后面两个军吏,亦步亦趋的跟着文天祥走上高台,两人都各自托着一个木盘,一个木盘是空的,一个木盘放着一卷文书。
文天祥先将节仗和军印高举,再缓缓放入左边空的木盘。同时右边的军吏立刻半跪,奉上托着文书的木盘。
文天祥拿起木盘中的文书,这是一份誓师表。
他展开誓师表,大声念起来。其实能听到的人不多,只是个形式罢了。
“安南者,华夏之故土也;越人等,炎黄之苗裔也。自秦定岭南,移民南迁,赵佗归汉,世为汉地,流官牧治,盖千余年也。”
“故而汉家文治,蔚然天南,仓颉之字,行于海角。千年已降,早入诸夏。及至弱宋,疆土分析,北失燕云,西失甘凉,东失辽东,南失静海。安南以静海军节度使分疆自立,盖三百余年。”
“而蒙元起与漠北,仗马南侵,鞭挞天下。四国尽灭,独余安南,终不免沦亡。今,元军盘踞,静海不静,安南不安,民如倒悬,马入农田,数百万众,血泪已干。”
“大唐诸夏之长,圣主华民之父。越人之难,痛于肺腑今不待恢复,乃发诸夏之汉、吐蕃、畲、瑶、侗、彝、苗、羌、土家九族兵马三十万,吊民伐罪,剪灭凶顽,克期荡平,洗涤胡尘,再造桑梓”
“尔等大唐之长城,圣主之虎贲,华夏之卫士,安忍夏土分离,同胞罹难当恪守武道,奋力向前,誓死报效不使武德有亏,军旗失色也。”
“众军肃听,吾有一言。我大唐军法严明,律令森然,自当令行禁止,不敢稍犯班师之日,凯旋之时,吾与众军饮之君前,不亦快哉华夏三九八二年,唐五年九月十八。”
文天祥的誓师词念完,军礼官就喝到“奏乐”
顿时,军中的钟鼓号角节奏悠缓的响起,旋律悲壮苍凉。紧接着,军礼官抽出唐刀一扬,出征将士就一起开口缓唱军歌国殇。
十几万人高歌,声音惊天动地,就连江水也被震起了涟漪。临安城中的百姓听到歌声,一起驻足静听,神色肃然。
直到军歌唱完,附近的群山还是回声袅袅,犹如天音。
文天祥走下高台,率领一群将领来到李洛的马前,行礼道“臣钦命南征元帅文天祥,誓师已毕,特来陛辞,恭请大王示下。”
李洛肃然道“出征”
“诺”文天祥与众将下拜礼毕,大声道“本帅奉旨南征,传令上船出发”
“诺”众将发一声喊,就大步流星的各归所部,组织兵马上船。
整个大军,顿时紧张有序,凌而不乱的动起来。
直到大半天之后,所有兵马辎重才全部上船。
“轰轰”随即晋阳舰上的火炮轰响,下达了起锚的命令。
一片白帆转动之间,犹如白云翻滚。慢慢的,一千多艘舰船组成的巨大的舰队,缓缓离开码头,往外海而去。
唐军起大军三十万南征的消息,很快就传往四面八方。仅仅四天后,就传到广州。
已经成了太上皇的赵良钤大惊之下,赶紧派人通知攻打暹罗的皇帝赵昌,让他堤防唐军。同时紧急动员,严防唐军攻打广东。
几乎同时,江陵的梁国君臣也知道了。
监国太子萧焱,李洛终于要开始统一之战了。他早接到李洛的信,让他促使组织三国联军,攻打唐国。
很显然,李洛南征虽然抽调了大批精兵南征安南,但他希望三国攻唐。
这说明他胜券在握,根本有恃无恐,浑然没有将三国几十万大军放在眼里。
说实话,萧焱不是没有动摇过,而且到现在内心还在适时煎熬,痛苦挣扎。
他真的很想延续大梁,做个言出法随的大梁天子。但他很清楚,他根本做不到。
相对大梁,李唐太强了。李洛只要愿意,半月之内就会兵临城下。
真的打不过啊。
李洛又这么精明,这么冷静,一点小错都不肯犯,大梁没有侥幸的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