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无限召唤 > 第三百五十五章 端你老窝

第三百五十五章 端你老窝(1 / 2)

书名:三国之无限召唤 作者:藤洛 字数:3461

梁军大营。
大帐中,陶商高坐于上,张良和张仪两员谋士,帐前陪坐。
帐前,风尘仆仆而归的信使,正向陶商做回报。
信使正是奉陶商之命,执他的手书前往安城,向张合招降。
“很好,来人啊,重赏。”陶商听完回报,满意的点点头。
信使叩谢而退。
“子房,本公这样离间袁尚和张合,你看如何?”陶商看向了张良。
袁尚的统兵能力,远逊于张合,想要攻破安城,关键就在于如何对付张合。
倘若袁尚和张合主臣齐心,凭着安城的坚固,陶商断无速破可能,所以他就要用张良之计,对那二人实施离间。
张良料定袁尚的性格,与其父袁绍一样,皆多猜疑,这正是实施离间的基础。
“梁公能想到利用招降张合,在书信中涂抹做手脚,引起袁尚的怀疑,的确是一记妙招,以袁尚的疑心性格,看到那封信时,不怀疑才怪。”张仪也笑呵呵道。
离间之计,乃是张良提出,但如何个离间法,却是陶商灵机一动想起来的。
听得张仪所赞,陶商只淡淡而笑。
“梁公这一招的确是高明,只是单凭这一封书信,只能让袁尚起疑,还未能达到真正离间他们的效果,良以为,我们还得再演几处好戏才行。”
“继续说下去。”陶商眼前一亮,催促道。
张良便将自己的计谋,不紧不慢的诿诿道来。
陶商越听越兴奋,连连点头,一拍案几,欣然道:“子良之计绝妙,就这么办吧。”
当下陶商便与张良又细细商定细节,准备依计行事。
这时,一员斥侯却匆匆而入,将一道帛书交给了主管情报工作的张仪。
张仪看过几眼,神色微微一变,忙将帛书拱手奉上,“梁公,平原郡刚刚发来的加急密报,恐怕我们的离间行动得稍稍推迟了。”
陶商神色一动,和张良对视一眼,接过帛书一看,眉头不由微微一皱,“袁熙这小子,终于也坐不住了。”
情报中声称,这位袁家二公子已于不日前,率一万五千青州兵倾巢而出,沿着黄河西进,向着黎阳急趋而去。
陶商便将书信,示于了张良。
“看来袁绍令袁熙退守北青州,目的就是想趁着我们大军云集安城之际,让袁熙袭我侧后,威胁黎阳,逼我们退兵,这大概就是袁绍的退兵之策吧。”看着那道帛书,张良道破了其中玄机。
张仪冷笑道:“幸亏梁公早有防备,派养由将军率四千精兵守黎阳,以袁熙的能力,就算能杀到黎阳城下,必也只能望城兴叹,我们完全不用管他。”
张仪的意思是,对袁熙这路兵马视而不见,大军继续攻安城。
陶商沉吟了片刻,却摇了摇头,嘴角扬起一抹冷笑,“袁熙这路兵马,就算攻不下黎阳,让他存在于我们侧翼,始终是个不安定因素,先前他盘踞在平原,我奈何不了他,现下他自己屁股痒,主动出了窝,我岂能放过这大好时机。”
“梁公的意思是,想趁机击破袁熙,一举解决侧翼威胁?”张良眼眸一亮。
陶商笑着点点头。
“梁公的想法是对的。”张仪先是点头,却又道:“只是我们若分兵黎阳,去迎击袁谭,兵马少,不足以破敌,兵马若多,那小子畏惧之下,又退还平原,待我军退兵,他又出兵袭扰,如此反复无功,于我军似乎有些被动。”
“谁说我要去迎击袁谭了……”年轻的脸上,已浮现出了一丝诡秘的冷笑。
……
两天后。当袁熙率领着一万五千大军,向着黎阳进发之时,陶商和项羽率领着六千轻骑,正在邺城东北的大道上,发足狂奔。
日当正午时分,六千轻骑来到了一个路口。
由此继续南下,过清河则是馆陶城,另一条路则是沿清河北上,穿过清河国,直趋勃海。
袁熙的大军从平原西进,袭取黎阳,馆陶城就是其必经之地,根据脚程估计,袁熙大概也正在赶往馆陶城的路上。
陶商是打着阻击袁熙之名,分兵出击,这些轻骑将士们都以为,他们此行的目的,乃是赶在袁军之前,抢占馆陶城,在那里给袁熙狠狠一击。
他们已做好渡过清河,攻取馆陶的心理准备。
陶商却在此时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
六千将士终于得以喘口气,各自下马休息,也给心爱的战马喘口气,喂几口水喝。
“北面那条路通往何处?”陶商灌了一口水,指着那条路问道。
项羽扫了一眼道:“根据地图显示,那条路再往北,就会跟清河平行,穿越河清国,从平原郡北面边界抹过,进入勃海郡境内。”
“从平原郡边界抹过,看来就是这条路了……”陶商微微点头,目光之中,渐渐流露出几分冷笑。
狠狠灌过最后一口水,陶商翻身上马,战刀一指北面,大喝道:“休息够了就给本公上马吧,全军改道往北,随本公去直取平原,抄了袁熙的老窝。”
直取平原!
听得这道命令,项羽神色一动,一时恍惚,以为自己听错了。
项羽没有听错,陶商就是要攻打平原。
平原一郡,位于河北最东端,黄河北岸,隶属于青州,乃是西接冀州,东连青州的战略要郡。
袁熙的大本营,就在该郡。
考虑到张仪的顾虑,陶商便决定亲率六千轻骑,打着抢占馆陶,阻击袁熙之名,实则是要长途奔袭,直接抄了袁熙的老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